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精准扶贫角度下我国农村金融创新的路径探索文献综述

 2021-02-25 13:13:32  

1.目的及意义

目的与意义:

根据“十三五”规划之要求,至2020年,我国需在现行标准下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目前我国已进入攻坚战。而秦巴山片区横跨豫、鄂、渝、川、陕、甘六省市,覆盖80个县(市、区),幅员辽阔,贫困人口多,贫困原因复杂。其中湖北省秦巴山片区——包括十堰市所属的郧西县、郧县、丹江口市、竹溪县、竹山县、房县、茅箭区、张湾区,襄阳市所属的保康县,属于全国重点贫困片区,也是我国未来十年扶贫攻坚的主要战场之一。自2016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印发《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以来,各金融机构纷纷推动其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精准到户,因地因户置宜,助力精准扶贫。古话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金融就如同那根鱼竿,起着支撑与桥梁的作用。本文通过及时进行阶段性成果总结并归纳金融创新思路,探索可持续性的金融扶贫方法,希望为进一步的扶贫攻坚行动建言献策。

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有文献资料对于农村金融扶贫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农村金融扶贫的功能效应、农村金融扶贫组织体系研究、农村金融扶贫产品开发研究、农村金融扶贫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李树生、施洪慧(2009)曾从金融本质的角度讨论我国农村金融创新,认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主要矛盾是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的错位。对此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主要通过农信社的现有渠道增加农村信贷供给,二是信用增强模式度多样化,增强信贷的同时强化信用管理风险。胡德(2013)在2013年就以湖北省连片贫困区金融扶贫工作为案例,认为金融扶贫必须实现其可持续性,评估扶贫成果时,不应局限于经济增长,要注重人民的收入问题。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5年精准扶贫被确定为中国农村扶贫的总方略。在此背景下,众多学者从精准扶贫之角度开始了农村金融创新的研究。李培峰(2016)提出要深入推动金融创新,就需要有效对接和满足贫困地区的特质化金融需求,实施产品和政策的精准创新,制定更加精细化的区域性、差异化信贷政策。王童、蒋尧(2016)认为应加强金融体制与财政体制的结合,财政资金不断向精准扶贫、中小金融机构倾斜,可试点有偿使用财政资金扶贫,实现金融造血,促进扶贫的可持续性。陈绪傲及何家理(2015)、张芬(2016)以秦巴山、大别山等连片贫困区为分析对象,认为金融精准扶贫的工作中,金融政策、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平台的结合是重点。同时也有其他学者提出,现有的信贷政策,贫困地区人群及项目难以满足条件,因地改变、因户调整相关的信贷要求在精准扶贫中显得尤为关键。

相对于“精准金融扶贫”,“金融扶贫”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概念。菲尔德(Feder G,1990)曾分析认为,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的贷款等金融服务可增加其生产方面的消费及投入,刺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使农民福利和收入得到改善。杰里米、桑切斯和王(Jeremy、M.Sanchez和Wang,2013)通过分析美国及中国台湾地区金融数据,发现金融机构技术方面等的创新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萨摩亚和米尔帕斯(Saemian.M和Mirsepasi.N,2016)认为农村保险基金能够有效对抗市场风险以及自然灾害对农产品所造成的损失,对农业发展非常重要。还有其他学者认为非政府型的贷款机构有更好的持续性、更强的创新能力,从而具有更好的可持续扶贫能力。

{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 研究的基本内容:

1.湖北省秦巴山片区金融现状及创新情况

(1)金融机构状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