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银行绩效的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2021-03-10 23:50:36  

1.目的及意义

1.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研究现状)

1.1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全球化和国际化不断向着纵深方向发展,带来了金融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外资银行不断的涌入国内,金融脱媒现象也随着互联网金融的 发展越来越严重。以往商业银行仅仅依靠存贷款业务就能领军金融市场份额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如果商业银行想要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保持自己的阵地,就必须要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不断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来多样化收入来源,从而提高收入额并优化经营结构,使得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能够相得益彰,共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不断攀升。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发展情况以及影响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的挖掘,将其与银行的绩效相联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后对我国未来中间业的发展给出建议。

1.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迄今为止,虽然已经有不少学者对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有颇有见地的研究,但运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大相同,并且专门针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这说明我国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重视程度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要想弥补这一差距,最核心的就是要提高理论创新的能力。只有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切实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我们很容易的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间业务的理论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中发挥着和资产负债理论同样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立足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综合考虑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探索分析。

实践意义:首先,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完善,金融市场上的竞争程度越发激烈,商业银行的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面临巨大挑战,直接对银行的利差收入造成了不利冲击。其次,我国商业银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后才逐渐发展起中间业务,起步晚,其对商业银行收入的贡献度远低于国外的银行,并且与国外过万的中间业务种类和广阔的覆盖领域相比,我国的中间业务大多还只是依托于资产负债业务衍生而来,品种单一,远远无法满足客户随时代而不断改变的需求。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热度的不断上升,金融脱媒程度加深,给商业银行的收入带来又一重不可小觑的压力。所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进行深入研究,以期用多样化的业务种类,不断扩大的业务规模以及兼顾传统业务留下的坚实基础来调整经营结构,满足客户和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实现经营绩效最大化,市场竞争力强势化是势必进行的。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方法方面:关于西方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及以前,西方的银行业监管十分严格,发展稳定,经营主要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品种单一,风险比较低,经营的主要目标就是尽可能的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几乎不需要对经营绩效做出什么评价。但是关于企业财务的绩效评价分析却有大量的著名方法,如1903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创建的杜邦分析法,该方法以净资产收益率(ROE)为核心指标,通过将ROE分解为多项财务指标的乘积,较为整体深入的分析各因素对于企业财务绩效带来的影响。在1972年,学者戴维第一次将此方法应用到了商业银行领域。另外,1928年由美国学者沃尔提出的沃尔分析法同样被普遍地应用于银行的绩效评价之中。

第二阶段: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西方银行业管制不断放松,处于重要的转型期,汇率市场化的发展,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竞争中来,使得金融市场环境变得复杂,竞争十分激烈。商业银行由于盲目追求贷款业务发展导致产生了大量的信用风险,不少银行甚至因此倒闭。严峻的形势使得各大银行意识到必须拓展新的业务种类,同时必须重视起绩效评价,寻求通过绩效评价来加强内部控制,剔除掉高成本低收益的业务,从而实现追求效益的最大化的目标。1979年,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制定了一套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信用状况等进行评价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指标化的综合等级评定制度,称之为“骆驼”评级法(CAMEL评级法)。这套评价体系从资本充足性(Capital 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状况(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y)五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作整体评估。传统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基本上都是以财务指标为主,辅以少数非财务因素。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越来越多样化,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动荡加剧,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此时的银行业开始更加注重非财务因素对于银行绩效评价的作用,因此经济学家们开始探索更加全面化的评估体系以期能把风险因素纳入进来从而使得评估更加准确有效。这一时期应运而生的比较有名的评价方法有两个:一个是由Willam D #9642;Miller在《商业银行评估》中提出的10P评估法,他认为银行的财务因素能够为绩效评价提供依据,有利于利润的提高,但同时,非财务因素的变化也会给银行提供创造利润的机会,对银行绩效产生重大影响;另一个则是由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Kaplan与诺朗顿研究院的执行长David Norton提出的平衡计分卡概念,由于此方法较为完善,现今世界上众多的商业银行采用这一方法来评价自身的绩效。

关于中间业务发展对于银行绩效的影响方面:目前国外关于中间业务对于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一直颇有争论,一些人认为中间业务的发展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绩效,另一部分人认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并不能切实提高银行的绩效,甚至会受高风险影响而使银行绩效下降。

Rogers(1999)通过对美国10000多家银行中间业务的探究,表明中间业务的建立的确能提高银行的资本投资回报率,并有效降低经营成本。De Young 和Roland(2001)对美国几百家商业银行自1988年至1995年的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如果一家商业银行越注重中间业务的发展,其盈利水平明显就越高。Rosie(2003)通过仔细整理欧盟8个国家的商业银行1994年至1998年的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的信息,发现中间业务收入能够使银行有效减轻收入的跌幅、对于银行业的稳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