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下农业金融的发展毕业论文
2021-10-20 19:16:01
摘 要
普惠金融,是金融福利的全民化,中国广大的农业生产者更是其中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处于初级阶段,金融服务仍存在缺失。随着“互联网 ”的提出并日益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与金融的日益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农业金融更是在这种“互联网 ”的浪潮下应运而生,然而受农村基础设施,法律和征信体系的缺失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农业金融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文章主要利用因子分析法讨论“互联网 ”下农业金融的发展,探索“互联网 ”下金融发展的特征以及农业金融发展的新机遇。并对农业金融发展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探索农民征信体系模型的构建方法。对于如何进一步运用“互联网 ”推动农业金融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探索和创新未来农业金融的发展方向和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业金融;金融机构;农业保险
Abstract
Inclusive Finance is the popularization of financial welfare, and the vast number of agricultural producers in China is a part of i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 in China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and lack of financial services now. With the Internet plus and the rising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and finance represent the general trend. Agricultural finance has emerged under the tide of "Internet ".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the lack of laws and credit reporting systems, China's agricultural finance still has a great development spac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finance under the Internet plus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Internet plus and the new opportunities for agricult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It also analyzes the eff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finance and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the credit system model of farmers. It has deep influence for how to further utilize the Internet plu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finance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an explore and innovate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channel of future agricultural finance.
Key words: online finance;Agricultural Finance;Financial institution;agricultural insurance.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4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3
1.4.1主要内容 3
1.4.2创新点 3
第2章 农村金融的互联网化 4
2.1发展特征及表现形式 4
2.1.1发展特征 4
2.1.2主要表现形式 5
2.2互联网下农村金融发展的新机遇 5
2.2.1 农业金融供给主体日益多元化 5
2.2.2 互联网技术发展滋生农业金融新需求 6
第3章 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的影响分析 7
3.1互联网与农村经济 8
3.2 对农业生产者的影响 9
3.2.1 对农业生产者思想的影响 9
3.2.2对农业生产者生产和销售方式的影响 10
3.3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12
3.4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12
第4章 我国农业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13
4.1农业生产者互联网参与率仍待提高 13
4.2农村金融发展缺乏监管机制基础 15
4.3农村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 16
第5章“互联网 ”下农业金融未来发展路径探索 17
5.1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18
5.2金融机构鼓励互联网金融人才进乡村 19
5.3依托大数据建立农民网上征信体系 20
5.4积极探索农业保险制度 23
5.5大胆开拓农业利基市场 24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26
参考文献 27
附录 28
附A1:互联网与农业经济因子分析原始数据 28
附A2:农民征信信用模型构建原始数据 28
致谢 29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我国自古视农业为发展的根基。而如今,中国农村中的大多数地区,存在着尚待开发的市场巨大潜力,而农村互联网金融可能就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民生根本对整个国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战略意义。但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尚未形成高度集约化、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存在农业生产地和销售市场隔离的状态,从而导致农业生产者与市场购买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农业生产在市场的调节下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而“互联网 ”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渠道,打破了农业生产者和市场购买者的“时空”隔阂,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孕育了农业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机遇。2017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力争在2020年试点结束之前在全国建设100个农业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1]十九大报告更是指出“农业4.0引领我国乡村振兴”。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成为了“互联网 农业”发展的一大推动力。
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促进农业智能化必不可少的手段,农业金融是农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基础和支撑,这是当今农业发展的一大重要趋势。在此背景下,探索如何在“互联网 ”下推动农业金融的发展,从而拓宽农业生产者融资方式、完善农业金融体系、推动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成为日益讨论的话题。因此,对“互联网 ”下农业金融的发展及问题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进行研究:
文献研究法:论文首先拟通过大量阅读优秀文献、国家政策对互联网农村金融的发展特征以及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定性分析法: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我国“互联网 ”下农业金融的发展所带来的效应影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路径的探索。
因子分析法: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互联网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并利用该方法探索农民征信体系模型的构建。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传统农业下的农业经济以及“互联网 金融”下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指出当今发展农村金融的新机遇与必要性。
图1.1 论文研究路线图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我国互联网的日益完善和普及的背景下“互联网 ”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于“互联网+”下农业经济和农业金融的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从基本面来看,冯晓雷(2015)和Ma X .(2018)认为,随着我国进入“互联网 ”时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快速提高,“互联网 农业”发展潜力巨大。[2][3]甘甜(2017)也在文章中指出我国农业产量的不断攀升使得现代农业发展转型迫在眉睫。[4]许珊珊(2018)认为我国拥有的互联网人口红利大多数集中在我国农村,当下农村金融若能加以合理利用,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制造新的增长点。[5]
从技术面来看,Shahrokhi M(2008)指出互联网金融优点甚多,如降低交易成本,解决信息不对成,提高业务效率,但要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就必须对信息技术提出高要求,确保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6]Wei C(2017)认为农村信息化加快发展,农村居民上网率的提升有利于“互联网 金融”的发展。但由于人口素质,基础设施建设等原因,在目前的农业金融中互联网发挥的作用还比较有限。[7]李波(2018)认为电子商务的崛起为与外界市场的沟通提供了条件,简化了以往繁琐的交易流程,为“互联网 农业”的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平台。[8]刘凤全(2019)指出,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融资机构的发展和网络平台的简易化与公开透明化将进一步吸引人们加入农业金融的互联网过程中。[9]
从供需面来看,李文河(2015)指出以互联网时代下一批互联网企业紧抓农村金融市场,填补了大量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缺。大北农,村村乐等长期服务三农领域的三农服务商也提供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服务。[10]An-Shi X(2017)认为农业生产形态在“互联网 ”模式的影响下正在发生改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孕育众多金融需求,为农村金融机构拓展农村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