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科技型企业金融问题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0 16:42:26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中小企业正以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不断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亦日益重要,”小而强的年代来临了”(John Naisbitt,2009)。
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无法正常融资导致的资金链的断裂,浙江温州等地不断开始出现老板跑路潮,跑路潮不仅在温州愈演愈烈,而且蔓延到整个浙江甚至江苏。近来,江苏媒体接连曝出多起涉嫌非法集资、携款跑路的事件,面对接连不断的跑路潮,苏南的中小企业该何去何从?
西方理论界一般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概括为融资的”双缺口”现象,即权益资本融资缺口(Macmillan, 1931; Ray , 1983)和债务资本融资缺口(Berger amp; Udell, 1995)。”双缺口现象”是由中小企业自身和市场环境所决定的(赵尚梅、陈星,2007),在我国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制下,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进行间接融资的主要途径,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使资金提供者承担过多的风险,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林毅夫,李永军;2001)。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营透明度差,财务信息非公开性,生产不确定性大,使得银行更偏好于向大企业贷款,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李志赟,2002),最终形成信贷配给(Stiglitz amp; Weiss,1981),由此所产生的小企业信贷融资渠道受到严重阻滞(张杰、尚长风,2006)。
事实上苏南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我们有理由推测: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可能存在影响的不对称性。
鉴于此,本文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研究中小企业、银行和政府之间影响的不对称性,以期得出更全面的结论和更加符合现实的解释。
而要想从整体上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就必须深入研究其融资环境的制约因素,同时紧密结合其融资行为。由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测度和评价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要对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前提是必须建立一个符合实际的、比较全面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指标体系,国内外学者对中小企业融资指标体系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没有实证检验过。在此背景下,本文将选择苏南中小企业为研究切入点,建立苏南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二阶因子模型。
国外学者在讨论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时候发现: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单是股权和债务比率的问题,还涉及到债务契约中的众多条款:期限、利率、保证方式、限制性条款等(Jesen,Meckling;1976),根据我国贷款政策内容,我们还包括了贷款手续复杂程度、贷款审批时间、信贷额度等。
银行为防止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林毅夫,李永军;2001),银行往往实行信贷配给,对贷款需求者选择性授予信用。国外经验表明,信贷配给主要对象正式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张捷,2002),为缓解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透明导致的问题,银行开发了多种相关贷款产品(Berger,Udell;2002),主要将产品分为四类:财务报表型贷款(financial statements lending)、抵押担保型贷款(asset-based lending),信用评分型贷款(credit-scoring lending)、关系型贷款(relationship lending),因此,银行相关贷款产品的种类会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贷款。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关系取向的社会(费孝通,2005),而关系型信贷所需要的信息是银行生产的关于特定企业及其业主的专有知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 越是专门化的知识,其转换成本(或沉淀成本)越高,交易就越倾向于以长期关系的方式进行(詹森,麦克林;1999),因此长期化和交易对象集中化的关系型借贷有助于改善中小企业贷款的可得性和贷款条件,能够较为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Berger,Udell,1995;Angelini,Salvo, Ferri, 1998),因此,关系型贷款问题与银行的关系好坏程度直接会影响到中小企业贷款。
Michaelas, Chittenden和Poutziouris(2004)通过对大样本的英国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证实税收政策、破产成本、未来成长机会、资产结构、运行风险、利润、行业差异等都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和资本结构产生影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贷款的贷前分析主要包括信用评级和授信额度(胡奕明,周伟;2006),企业信用评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刘俊剑,2004),中小企业也逐渐试行企业信用评级体制,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经营业绩、履约情况、发展能力与潜力等角度评价企业信用等级(中国银行),企业信用等级直接与贷款利率相挂钩,因此企业的经营业绩将影响到企业的信用评级,而企业的信用评级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贷款的获得和获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