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方法的比较与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16:00:54
(1)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2001年,随着我国第一支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在华安基金管理公司正式成立,我国基金业发展成了由之前的单一封闭式基金到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并行发展的新局面。从此,我国的开放式基金实现了飞速发展,逐渐取代封闭式基金成为我国基金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家庭居民重要的投资理财工具的背景下,如何对许许多多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进行比较与选择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比分析开放式投资基金绩效评价方法在实例中的应用情况,综合评价各方法的优缺点及方法间的关联性与差异性,以期针对绩效评价的结果对基金公司、投资人等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方法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自主研究的理论尚浅,处于引进和启蒙阶段,从传统指标分析到风险调整后的因素指标分析再到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的考察研究,这都是西方国家对投资基金绩效评价的理论探索。本文旨在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基金绩效评价的经验并加以比较,对我国的部分开放式投资基金进行实证研究,促使我国的基金评价技术得到提升,从而一定程度上完善符合我国实际的基金绩效评价体系。
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开放式投资基金绩效评价各种方法的实证对比研究,有利于个人投资者进行投资管理和基金公司的管理运营。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有效的基金业绩分析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甄别基金市场传递的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做出最优的投资抉择。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可以通过基金绩效评价方法来量化基金经理的管理业务水平,总结各方面的经验和成果,从而提高基金的整体业绩水平。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文献:基金绩效评价研究是建立在马科维茨资产组合理论之上的,首个风险调整因素的绩效评价指标模型是Treynor(1965)在《如何评价投资基金管理》一文中提出的Treynor指数,该指数仅将系统性风险作为风险的调整因素。为了考虑非系统性风险从而使基金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情况更加客观,Sharpe(1966)提出了涉及总风险的Sharpe指数,弥补了Treynor指数的不足。Jenson(1968)提出了Jenson指数,以评估基金的实际收益超过它所承受风险对应的预期收益。这三个指数都是在资产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被称为单因素绩效评价模型。为了跳出CAPM的框架,Franco Modigliani和Leah Modigliani提出M2指数,在评价基金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方面,Treynor 和 Mazuy(1966)提出了 T-M 模型。该模型衡量了基金经理在考虑基金组合收益和风险的时变性而主动地改变组合的风险以适用市场的变化以谋求高额的收益的能力。Henriksson 和 Merton(1981)在 T-M 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深入的研究,提出了 H-M 模型,这是一种新的检测基金择时能力和选股能力的参数测试模型。之后,Chang 和 Lewellen(1984)在对 H-M 模型变形和改进的基础上提出了C-L 模型
国内文献: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的基金业起步较晚,基金绩效衡量的研究在我国还未形成体系,在评价我国基金绩效表现时多采用国外已成熟的评价指标。在已有的实证研究中,对封闭式基金的业绩考察较多,但对开放式基金的考察较少,而且存在样本量较少和样本期间较短的问题。
张婷、李凯(2000)选用 Jensen指数和 T-M 模型,采用上证综合指数作为基准组合,对最早上市的5家基金在1998年10月9日至1999年6月30日的业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5 只基金都获得了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率,且投资业绩显著的原因不是来源于基金的市场时机选择,而是来自于优良的股票选择。
倪苏云、肖辉、吴冲锋(2002)利用基于横截面回归的业绩持续性度量方法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市场单边上升阶段,基金业绩没有表现出持续性,而在包括市场上升和下跌的整个样本区间内,新基金的业绩不但不存在持续性,反而出现反转现象,这说明前期业绩较好的基金在市场下跌时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