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和收益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16:08:25  

1.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以其自身低成本、高效率、覆盖广等优势获得了大批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传统商业银行的格局。本文通过对几年前和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业务和经营模式的比较,使广大消费者了解到传统模式下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互联网金融的何种冲击,以及它们是如何与时俱进,紧跟互联网热潮,在新金融的冲击下,不断优化自身,在这场科技技术改革的浪潮中,开创自己独有的经营发展之路。最终目的实现基于文章完成以下三个小目的。首先,讲述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业之间的必然联系;其次,对互联网金融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进行介绍;最后,在这些挑战面前,传统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以及应对的主要方法与措施。

研究意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较强的外溢效应,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产品销售、信息获取和创新能力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从而有可能提升其收益水平。首先,商业银行能够利用部分互联网技术大大提升其经营效率,降低业务成本,从而提升其利润水平。同时,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细分的市场机会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其中互联网分为传统金融业务在线化、基于互联网的新金融形式和基于电子商务、广告等平台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三种形态。传统商业银行将面临四个方面来自互联网的冲击: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的影响;对“金融脱媒”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隔绝了客户与银行的联系,存在撼动传统商业银行地位的可能,对传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弥补了传统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不足,刺激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创新力。但是同样也会带来消极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导致了各类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产品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对商业银行的资产、 负债和非利息业务造成了负面影响,从而有可能降低其收益水平。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可能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对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可能通过激烈的竞争效应对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产生负面影响。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文献:

国外对于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联系的研究起源很早,现已有大量的研究文献。Glukhov 等(2015)研究了全球化进程对现代金融理念演变的影响,披露了电子货币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关系。Ovidiu et al.(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使传统金融企业互联网化,但是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未能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Railiene(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技术能够推动银行以更新颖的方式提供传统的银行服务,促进银行创新。

国内文献:

学者们进行了大量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的性质方面。陈瑞,葛成,唯袁军(2017)将互联网金融定位为"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为满足价值交换、实现资金流通等方面,提供更加完善的金融中介功能"的一种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冯璐,吴梦(2018)采用2006-2015年中国79家商业银行的统计数据,利用随机前沿模型来估算中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效率,考察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利润效率的影响及其差异性。韩宏稳(2017)从二元论视角分析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两者间作用关系。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在支付结算、资金来源以及信贷资源等方面与商业银行存在消极替代关系,最后基于此提出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两者共同发展的路径。李娜(2017)认为商业银行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运用历史形成的信用优势和业务覆盖面广的优势,学习成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验,并运用金融科技创新成果扩展金融业务范围、降低营运成本、确保金融安全,积极投身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之中。李朋林,董一一(2018)利用2006~2016年我国11家主要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在对互联网金融两大主要模式第三方支付和P2P网贷对商业银行核心业务影响进行系统剖析的基础上,运用动态非结构VAR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产生了不完全替代效应,其对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影响因模式及业务内容的不同而具有异质性。李文亮(2017)在MOA理论以及文本分析法获取互联网金融指数的基础上,运用我国2006—2015年16家上市银行数据,探讨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创新绩效的关系,并分析高管团队异质性、外部治理在两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梁燕子(2017)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采用85个商业银行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样本,以核心指标第三方移动互联网支付量化了互联网金融对不同规模、地域范围的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说明了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对于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影响不同,但主要是积极影响占主导地位,在实行相关政策时,不能单纯地进行大力推广,或者是简单防范其对商业银行进行的冲击,应该注意其对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的不同影响,进行分类引导,为商业银行未来互联网改革和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建议。林更(2017)研究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挥自身优势,提前布局并调整业务发展战略,确保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具有重要意义。马凤鸣(2018)对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现状进行梳理,总结互联网业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内外部挑战,以探究其互联网业务。申创,赵胜民(2017)选取我国101家商业银行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首次利用百度指数构建互联网金融指数,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收益的影响。王文成,董卉宁(2017)基于互联网金融的优势,重点指出了其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碎片化的金融消费模式的形成方式,以及数据重心从财务数据转向交易数据的明显改变,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政策依赖、内部机构行政化等因素下,对这种挑战在认知与执行方面出现时滞。张庆君,刘靖(2017)通过对中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数据的分析,实证检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但这些文献多从单一视角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作用,认为互联网金融在服务载体、渠道拓展等方面推出一系列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休戚相关的创新性金融服务。

(1)研究目的与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