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16:08:36
(1)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领域迎来新的发展风口,成为业界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本文旨在结合金融创新理论、互联网技术发展、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对产业链发展的要求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发展研究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区别和对我国经济转型的作用;分析我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促进我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发展。
研究意义: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供应链金融市场庞大。供应链金融依托真实交易背景,基于企业应收应付账款、存货、预付账款等流动资产进行融资。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约13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5万亿元左右。同时,作为供应链末端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拓展新兴行业细分市场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营销高附加值金融服务提供了可能。
供应链金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金融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等若干政策,鼓励金融企业大力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尤其是在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0月13日出台的首个供应链国策《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指导意见》中,发展供应链金融成为重点任务之一。因此学术界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热情不断高涨,与供应链金融实践相呼应,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稳步发展和推进。
从微观层面上来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供应链金融面临着新的发展机会和挑战。互联网技术催生新型供应链金融发展相关数据显示,到2016年末中国企业互联网使用比例为95.6%,开展在线采购企业的比例为45.6%,开展在线销售的企业比例为45.3%,60%的企业部署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且伴随着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多维度、立体化的供应链交易数据为供应链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风控基础,因此将互联网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进行创新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文献:
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实践的发展要先于理论研究,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也是在物资银行、“融通仓”、贸易融资等概念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张珂莹(2018)从广义上认为供应链金融是指供应链中的企业在第三方机构的参与下,开展的一系列与融资相关的市场交易活动。顾婧等(2017)从中小企业角度出发认为供应链金融是指中小企业通过依附与其贸易相关的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结合资金流引导工具,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期降低融资成本、增强自身信用的一种融资模式。宋远方,黄千员(2018)在对2005年至2017年国内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228篇文献以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目前对供应链金融的融资视角和供应链视角研究是分离的,认为加强一般理论研究对于当前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张雯(2018)发现商业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也出现商业银行与供应链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的贷款是基于其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资信情况而非通过良好的交易数据来获取授信、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及核心企业等主体间协调性较为缺乏等多方面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以及新的发展时代,娄飞鹏(2017)认为有效发展供应链金融需要很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互联网金融更多地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实现对信息的低成本实时高频次监测,从而可以在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降低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徐鹏杰,吴盛汉(2018)认为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依靠供应链内部核心企业的高信用获得廉价融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供应链金融除了传统商业银行、核心企业、供应链企业、物流企业等传统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以外,还创新出“互联网 供应链金融”新模式,丰富了供应链金融的运营模式。宋华(2018)认为传统的供应链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了将产品或服务交付给最终用户,由上游与下游企业共同建立的网链状组织”,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而现代供应链要求企业利用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技术构建生态协作系统,重塑产业链整体的要素、行为,力争整体决策的优化。因此,傅培华,沈浩婷(2019)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已经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针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创新趋势,宋华(2019)则认为未来多主体专业分工基础上的协同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模式,参与主体的专业化和平台化是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方向,供应链金融必将与信息通信技术等的高度融合,使供应链金融日益高效、智慧化。回顾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对于供应链金融内涵还有待进一步统一,而对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建议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国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