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16:18:18
1.1研究背景
我国中央银行一直以来通过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率等手段影响基准利率,调节流动性,以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的宏观政策目标。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如何化解产能过剩、金融高杠杆和资产价格泡沫日益成为重大课题。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动能转换、金融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和金融系统风险。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减弱,中央银行相继推出了许多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这些新型货币政策有较强的指向性、针对性,可以及时的向金融机构进行针对性的流动性补充。
1.2研究目的
本文以Berger对货币政策与流动性创造关系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中国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进行分析。同时,深入分析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三种工具的流动性传导路径。最后,运用动态面板分析模型考察近几年各类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变化情况。
1.3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各类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对比、不同银行流动性创造对比,分析了流动性创造的内在机理,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调节效果。能够直观的看出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的着力点和重心。
1.4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流动性创造”这个术语最早由 Diamond和Dybvig(1983)提出的,他们认为银行的实质是一种流动性转换与创造, 即实现缺乏流动性的资产与流动性负债之间的转换,从而为整个社会创造流动性;Deep和 Schaefer(2004)测量出了流动性转换缺口,即银行流动负债与流动资产的差额与总资产的比值,但由于其只考虑了1年期一下的资产负债,而且忽略了表外业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Berger和Bouwman(2009)将银行各业务分类并计算权重,利用加权平均求和计算出流动性创造度量指标。自此,外文文献中流动性创造的相关研究文献日益丰富。
将货币政策与流动性创造联系起来的是Berger(2009),他通过研究美国从 1984-2008 流动性创造的数值处于大幅增加期,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仅仅对小规模银行是有效的; Parka, How 和 Verhoeven(2014)认为银行间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至关重要。
自中国开始实行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后,以往的文献对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研究大多数是以比较研究、简单的定性研究为主,缺少对其作用机制等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