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16:19:44
国内外背景:2007年从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创。以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为导火线,戳破了资本市场的泡沫,银行业信贷规模大幅收缩,造成市场流动性不足。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美国次贷危机全面升级为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的银行被卷入到金融困境的漩涡中。美国金融危机极具传染性,危机迅速传染到世界各国。而后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传染到实体经济,引发经济危机。
此次次贷危机的爆发,让世人开始认识到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性。2008年巴塞尔委员会针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再度修订了《巴塞尔协议II》的内容。2010年首尔G20峰会上,与会国家领导人通过了《巴塞尔协议III》和有关资本流动性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国际标准和原则。
但新时期金融的自由化对宏观审慎视角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金融自由化理论盛行的背景之下以虚拟的金融衍生工具为载体的金融创新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金融创新创造了平行于传统银行体系的影子银行体系。影子银行体系较其他体系而言更脆弱、更易传递风险,在此背景下,银行系统性风险更容易滋生。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发生频率会因影子银行所具备的脆弱性和传染性而提高。由此风险的传染途径又多了一条——影子银行。通过金融市场交易,由金融创新等诱发的风险被影子银行转移并且分散到整个金融市场。
此外,中国经济金融环境也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于以往的金融不稳定因子必然会随着形势的改变而变化,如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市场化改革、资本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转型等新的制度变革和市场改革必将对金融稳定有一定的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目的及意义: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性,各国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首先对宏观审慎管理视角下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做了归纳和总结;然后结合实际操作中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及危机处理4R理论,提出构建事前防范、事中监测、事后应对三位一体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模式;接下来,本文就如何实现系统性风险的预警、评估和处置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对这三大环节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通过对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和巴西五个国家在宏观审慎管理方面改革措施的总结分析,形成对我国的国际借鉴。从法律与规章制度、金融机构设置等多个角度归纳总结该国家对我国的启示。
{title}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本文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路径。理论上研究宏观审慎管理的思想,分析银行系统性风险产生与传导机制;实践上回顾了国内外在宏观审慎管理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上的不断探索与改革创新。本文以银行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为起点展开研究。系统性风险的形成,简单来说就是经济体受到冲击,再加上互相之间的传染,导致系统性风险的产生。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传染性、隐匿性、危害性等特点,可以通过银行间业务渠道、信息传染渠道、影子银行渠道进行传导,再加上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以及金融主体行为的同质性,更加加剧了系统性风险的传导。宏观审慎管理理念相对于微观审慎管理更为全面,突破了微观审慎管理的局限性,微观审慎管理与宏观审慎管理是对立统一的存在。
3. 参考文献[1]李宗怡,冀勇鹏.对我国实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的探讨[J].当代财经,2003(7): 31-39.
[2]高志勇.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一一基于美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3).
[3]邓晶,张加发,李红刚.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综述[J].系统科学学报,2013(2):34-38.
[4]李守伟,何建敏.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综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