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洗钱风险与反洗钱措施毕业论文
2020-02-15 16:53:09
摘 要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洗钱犯罪的风险也越来越高。互联网金融洗钱操作便捷、法律成本低、识别难度高等特点,洗钱风险高,与其他金融风险关系密切,对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和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危害。
自2013年起,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洗钱犯罪数量出现较大幅上涨,主要包括了第三方支付平台、虚拟货币和预付卡三种主要形式。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由“一法、一规定、一办法”构成的反洗钱基本法律框架和较为完备的洗钱风险识别体系,反洗钱法律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法律制度和风险识别机制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针对我国目前反洗钱制度存在的问题,可按以下建议予以改进:实行以风险为本的互联网金融反洗钱体系、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加强国际合作、发展技术、各部门统筹协作。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反洗钱,成本收益理论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finance in China, the risk of money laundering by way of Internet finance is constantly growing. Internet finance money laundering is easy to conduct, low on legal cost, hard to identify, therefore the risk of money laundering is high, and it has close connection with other forms of financial risks, making it extremely hazardous for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law enforcers and the general society.
Since 2013, China has seen a substantial rise in Internet finance money laundering cases, third-party payment platforms, Internet virtual currency and prepaid cards being three of the most common methods. By now, China has established the basic anti-money laundering legal framework made up of One Law, One Rule And One Method, as well as a serviceable money laundering risk identification system. While the anti-money laundering methods have accomplished much, some problems still remain in laws, regulations and risk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s.
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China’s current anti-money laundering system,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can be adopted: Basing the Internet finance anti-money laundering system on risk, renewing thinking, perfecting systems, taking a more active part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developing technology, coordinating departments’ efforts.
Key words: Internet financing, anti-money laundering, cost and income theory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选题背景 1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
1.3研究思路与方案 3
1.4研究内容 3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4
2.1互联网金融洗钱的相关概念及特点 4
2.2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的特点 4
2.3互联网金融洗钱的危害 5
第3章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洗钱现状 7
3.1 互联网金融洗钱犯罪活动概况 7
3.2 互联网金融洗钱犯罪主要形式与实例 7
第4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反洗钱工作现状 10
4.1我国的反洗钱措施 10
4.2我国反洗钱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第5章 互联网背景下反洗钱工作的对策建议 13
5.1形成风险为本的互联网金融反洗钱体系 13
5.2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监管理念 13
5.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监管制度 14
5.4 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加强国际合作 14
5.5 开发先进的反洗钱技术手段 14
5.6加强各金融机构与部门间的统筹协作 15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16
6.1研究结论 16
6.2研究展望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第1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
如今,互联网已与我国社会经济紧密结合,互联网金融已成为金融行业的一大新兴领域。以网络支付为例,到2018年,中国使用网络支付的用户已达4.75亿,较2015年12月增加了5831万人,年增长率达14%。中国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从60.5%提升至64.9%,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增长尤其迅速,达到了4.69亿,年增长率为32.1%。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在2017年已突破1万亿元,到2019年有望突破3.4万亿元。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有力推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为个人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监管滞后,存在诸多政策和法律风险,为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进行洗钱犯罪提供了机会。洗钱即指将非法所得及其所产生的收益放入合法经营过程或银行账户内,通过各种手段隐瞒、掩饰其原始来源与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洗钱犯罪对国家经济存在巨大危害,由于互联网具有匿名性,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洗钱犯罪更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自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以来,反洗钱整治工作全面开展,监管机制及制度逐步完善,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总体水平显著下降。但是,互联网金融领域洗钱风险防范工作仍处于攻坚阶段,规范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反洗钱工作、切实预防洗钱活动的任务依然重要。因此,研究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洗钱风险的识别和防范并探讨相应的反制措施,对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国内研究动态
总体来看,国内相关研究多为建立在反洗钱具体工作基础上的定性分析,或是从法律等角度展开研究,缺乏从风险评估的角度对应对洗钱风险的定量分析。
在对反洗钱具体工作的研究中,王继晖和李成(2011)分析了P2P网络平台存在的洗钱风险,指出了平台主体的资质问题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是互联网金融产生洗钱风险的两大重要因素[1]。高靖雯(2018)对第三方支付系统、预付卡、虚拟货币三种具体洗钱渠道进行了分析,概括总结了英美等国互联网金融防范洗钱风险的策略,提出了六点建议[2]。吴曼丽(2018)从洗钱模式和资金结算渠道两个角度对互联网金融洗钱活动进行了分类分析,并从法律、技术、制度体系、国际合作等角度给出了相应对策[3]。于春敏和周艳军(2014)提出产业碎片化导致的信息分割是反洗钱最根本障碍的观点,指出建立互联网金融宏观反洗钱防御体系的重要性[4]。严立新和汤俊(2011)探讨了第三方支付行业反洗钱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均衡性,指出了反洗钱监管的原则面临从合规为本向风险为本的转变[5]。李莉莎(2012)提出第三方支付的洗钱风险包括资金转移、资金套现、跨境支付、支付机构内部洗钱几种类型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6]。王振(2012)论述了国内外网络借贷的发展情况,对其存在的洗钱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出台监管法则、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可疑交易报告报送机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建议[7]。
在法律方面的分析中,王兴华(2017)以2013年“丝绸之路”公司洗钱案和“e租宝”洗钱案为例,对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洗钱活动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我国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方面反洗钱机制存在的问题并从立法角度提出了对策[8]。胡芷榕(2018)以2011年浙江衢州的网络借贷洗钱案为例,说明了我国在P2P网络借贷方面监管上的欠缺并提出了相应对策[9]。
此外,朱宝明(2004)建立了“反洗钱经济本质-成本与收益-制度选择”的经济理论分析框架,运用成本分析理论,建立了动态博弈模型,揭示了外部性对银行业反洗钱的影响,提出了转型期加强反洗钱工作的建议[10]。孙林(2015)运用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了我国第三方支付的风险评价,提出我国第三方支付风险控制的重点在于强化管理沉淀资金、落实反洗钱和反套现、加强资金流动性监管[11]。刘楠楠(2015)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产生的影响,提出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可控性降低、传染性增加、放大效应增强的特点,论述了国际主要国家和地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特征,就我国借鉴国际监管经验提出了法律和技术方面的建议[12]。
1.2.3国外研究动态
Muhammad Subtain Raza和Muhammad Fayaz(2017)建立了风险评估模型,将洗钱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控制风险两大类,并创建了对洗钱风险进行定量分析的AHP模型[13]。Ni Xue(2017)以中国网络金融为例,指出了洗钱犯罪向第三方支付行业流动的趋势,指出了第三方支付行业隐蔽性强的弊端,并针对监管机构提出了改进建议[14]。Yangchao Ou(2017)指出了跨国界网络交易带来的洗钱风险,强调了国际支付反洗钱业务监管机构合作的重要性[15]。Kathleen提出监管机构防范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需要了解不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特点,加大对客户信息的搜集与监控[16]。Philippsohn指出了不法分子将高科技手段运用于互联网金融洗钱的可能性[17]。Anita Pernlhatur认为,互联网与金融产品的结合必将产生多种金融风险,并就洗钱风险这一最具代表性的金融风险进行了分析[18]。
1.2.4综合评述
近年来,对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的研究进展迅速,但总体而言,国内外的研究多偏向于对反洗钱机制的理论研究或具体的反洗钱措施,或是专注于分析互联网金融某一具体领域的反洗钱风险,较少有对洗钱风险识别机制的研究。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情况,研究互联网金融机构洗钱风险的识别和衡量手段,并结合我国反洗钱的制度框架,探索切合实际的工作建议。
1.3研究思路与方案
本文结合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洗钱犯罪的常见手段,并对洗钱犯罪与反洗钱工作的不同主体进行了成本收益理论分析,,并结合我国目前反洗钱法律制度体系的现状与不足之处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洗钱风险的历史研究;对互联网金融机构洗钱风险的不同指标进行了定性分析评估,运用成本收益理论,研究了洗钱风险的评估和测量方法,对洗钱风险的识别进行了分析。
1.4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对论题背景进行了阐述,然后结合实例,就常见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成本收益理论研究了洗钱者、监管部门、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决策影响因素,总结了我国的反洗钱法律与制度框架及其存在的问题,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洗钱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反洗钱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第二章为互联网金融洗钱的现状分析,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洗钱的概念与特点,探讨了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具有的特点,就互联网金融洗钱对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与社会的危害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为中国互联网金融洗钱与反洗钱相关分析,对中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洗钱犯罪形势进行了分析,结合实例总结了第三方支付平台、互联网虚拟货币、预付卡三种常见的互联网金融洗钱模式,并分别对这三种常见模式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总结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反洗钱工作现状,归纳了我国在法律法规和风险识别机制方面的反洗钱措施,提出我国反洗钱措施存在法律制度不完善、反洗钱成本过高、监管部门缺乏协作几大主要问题。
第五章为对策与建议,针对我国反洗钱工作的不足,对基于风险的互联网金融反洗钱体系进行了探究,并从观念、制度、国际合作、技术、统筹合作各角度提出了对策。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2.1互联网金融洗钱的相关概念及特点
2.1.1相关概念
(1)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指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包括基于网络平台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产品体系以及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等,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等从业机构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19,159]。
(2)洗钱犯罪
洗钱即指将非法所得及其所产生的收益放入合法经营过程或银行账户内,通过各种手段隐瞒、掩饰其原始来源与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洗钱过程通常分为处置、培植、融合三个阶段,往往具有方式多样、过程复杂、对象特定、国际化程度高等特征。洗钱为恐怖主义、毒品贸易、走私、腐败等犯罪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增加了上游犯罪的侦破难度,对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危害巨大。
2.1.2互联网金融洗钱行为特征
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快速、匿名、规模大、监管滞后、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等特点,为不法分子从事洗钱犯罪创造了条件。互联网金融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时空的限制,脱离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人工交易模式,洗钱者可在便捷地实现跨国转账,模糊资金来源,为识别洗钱风险增加了难度,降低了洗钱犯罪者面临的潜在法律成本;由于我国的客户身份识别与追踪机制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具有较高的匿名性,犯罪分子往往会虚构身份或盗用他人身份,规避监管,从事洗钱犯罪;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也为洗钱活动提供了掩护,互联网金融资金流通量大,覆盖范围广,具有更大的洗钱风险和潜在危害,对洗钱风险进行识别的难度也远高于传统金融。
2.2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的特点
2.2.1 金融机构面临风险高
互联网金融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大大提高了潜在的洗钱风险。根据成本收益理论,人们行为决策时总是期望所获得收益大于所付出成本,通过权衡收益与支出,估计行为成功的概率,以追求更大的收益、获取更大的回报为目的。洗钱者付出的成本包括中间费用产生的经济成本和刑事处罚带来的法律成本。在洗钱过程中,非法资金将会经过多次转账、交易、跨国流动,以达到模糊资金来源、规避监管的目的,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手续费是洗钱者所付出的经济成本的主要部分。同时,洗钱在我国触犯刑法,属于犯罪行为,洗钱行为一旦暴露,不仅非法所得会被没收,洗钱者也会受到刑事处罚。与传统洗钱手段相比,通过互联网金融洗钱所需要的手续费较低,跨国转账交易灵活快捷,降低了洗钱者的经济成本;同时,互联网金融具有较高的匿名性,难以进行身份识别和追踪资金流向,降低了洗钱者的法律成本。因此,在收益不变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洗钱犯罪的经济成本和法律成本都较低,对不法分子有较大的吸引力,洗钱风险较高。监管力度越强、洗钱识别水平越高、刑事处罚力度越大,洗钱者所付出的法律成本就越高,洗钱风险也会相应地下降。
2.2.2 与其他金融风险关系密切
洗钱风险往往存在于互联网金融的具体流程与规则中,而非存在于互联网金融平台本身。洗钱者往往会利用互联网金融在高速发展中存在的制度和技术上的漏洞与违规操作,因而互联网金融机构自身的操作风险成为了洗钱风险的重要诱因之一。同时,洗钱犯罪本身又会进一步引发金融机构内部的操作风险。另外,洗钱案件会影响互联网金融机构相关服务与产品的社会信誉,产生信誉风险。金融机构存在的违规操作往往会引发洗钱风险,机构工作人员也有可能参与到洗钱案件中,因此金融机构面临着受到执法部门追查的法律风险。洗钱风险一定程度上来源于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又会进一步产生操作风险、信誉风险和法律风险,与其他金融风险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洗钱风险对金融机构和宏观经济政治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危害。
2.3互联网金融洗钱的危害
2.3.1 对金融机构的危害
根据成本收益理论,洗钱犯罪和对应的反洗钱工作都会为互联网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成本,影响金融机构的收益。不法分子往往会利用金融机构推出的金融产品或提供的金融服务从事洗钱犯罪,干扰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产生大量失信问题,导致金融机构出现经济损失;同时,洗钱犯罪也会导致金融机构信誉下降,进而影响到机构业务的开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互联网金融市场中失去优势。金融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也会产生较高的成本,影响机构收益:建立反洗钱识别报送系统需要实现技术创新,设立相关工作岗位,增加了平台的技术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繁琐的反洗钱机制本身也会增加平台的运营成本;严格的反洗钱规定导致客户流失,业务量减少,也会产生经济成本。
2.3.2 对监管部门的危害
洗钱犯罪对监管机构造成的危害主要在于监管部门反洗钱工作所需付出的成本。监管部门需要设立识别与打击洗钱犯罪的专门岗位,购买材料和设备,招募和培训相关技术人才,建立完善法规制度,带来大量人力成本、物力成本和资金成本;洗钱犯罪会增加监管部门承担的责任,导致部门公信力下降,使公众对政府监管失去信心,破坏监管部门的社会形象与威信,不利于法规制度的实施和监管部门相关工作的开展,降低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无法进行有效监管。
2.3.3 对社会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