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治理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分析文献综述

 2020-04-20 13:01:57  

1.目的及意义

(1)研究意义: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不断增加,已逐步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但在信息有效性和披露透明度等方面,中国资本市场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成熟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在投资过程当中对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的积极性不高,弱化了上市公司改善其治理绩效的动力。然而,机构投资者作为上市公司外部监督的重要主体,是否能够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增加上市公司持股比例,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绩效?这正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StevenHuddart(1993)通过分析得出,在公司治理中机构投资者可以监督管理公司经营事务从而部分解决公司代理问题。Shleifer 和 Vishny(1997)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股票价格上涨所能带来的巨大收益使机构投资者具有充分的动机去积极地监督和约束经营管理层,较好地弥补股东和管理者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缺陷,并减少股权高度分散情况下的“免费搭车”现象,强化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提升公司治理绩效。Laura(2000)对机构投资者角色转化的研究发现,当机构投资者不再扮演原来的被动角色,逐渐转变为积极的股东时,能够监督并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有利于改善公司的财务成果。Kaplan 和 Stromberg(2001)以及Gillian 和 Starks(2003)的研究旨在分析机构主体对公司经营成果的影响,他们同样认为相对于个体投资人,机构投资主体有更加强大和更加专业的能力来监控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也更有实力来获得相对应的回报。 Hellman(2004)指出,维持机构投资 5% 的持股比例是有益于改善公司绩效的最佳临界点。王彩萍(2007)的研究首先分析了我国首起机构投资者积极行动的案例,即2002年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集体对中兴通讯发行股,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即使存在股权结构、法律制度等诸多障碍,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已经通过股东大会表决或者清仓等股票市场表现来参与上市公司的决策,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李善民和王彩萍(2007)实证研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的薪酬水平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薪酬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仅有微弱证据证明机构投资者的介入能够影响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的薪酬。

{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

(1)研究内容:

在研究内容上,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是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文章结构和内容。

第二章是理论阐述部分,主要对机构投资者、公司绩效和代理成本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论,并对本文所研宄的机构投资者、代理成本和公司绩效进行概念界定,为后文的实证研究进行了铺垫。

第三章是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治理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在对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因、方式和上市公司治理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系统分析并描述了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路径。

第四章是实证研宄设计。首先在前章理论路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假设,并明确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绩效、代理成本三个核心概念的测度方法,继而给出本文的实证模型、样本及变量选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