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S模型的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20 13:02:46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从我国第一只证券投资基金诞生至今,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无论是基金数目还是基金规模都实现了飞速的发展,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但是,相比成熟市场,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对于证券市场的控制力还有待提高。要实现证券投资基金的全面发展,核心之一就是要构建一个坚实有效的市场信用体系,而这又与基金的综合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分不开的。
目前,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绩效评价仅仅只限于各证券媒体和各个基金管理公司用“证券投资基金资产净值周报表”中的“基金净值增长率”、“基金单位净值”和“基金累计单位净值”三个指标来反映基金的运作绩效,因此,这三个指标也就成为大众传媒和基金投资人对各基金进行比较和评判的重要依据。这三个指标计算简单,含义明确,容易理解,易于为投资人接受使用,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
(1)与发行时间长短相关,发行时间不同的基金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2)基金红利发放的多少及发放的时间对基金单位净值和净值增长率都存在较大的影响。
(3)缺乏可以比较的基准,没有考虑证券市场走势对基金收益的影响。
(4)对风险水平未作任何考察,这三个指标对业绩的测定是一种忽略了风险因素的结果,无法反映投资人所承担的风险是否获得了收益补偿。
因此,在实际运用中,投资人以上述三个指标为标准来选择基金时,常常会做出错误的选择而遭受不应有的损失。目前,我国这种单纯以净值增长率及其与大盘的比较作为衡量基金绩效的标尺已经带来一系列的危害性:首先,这样的指标并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基金的内在情况,使得对基金的评价效果“失真”,给投资人提供了不完善的信息,容易使投资人做出错误的选择;其次,容易导致基金之间竞争的扭曲,甚至影响其应有的分配政策;第三,容易使基金处于极大的风险下去获得暂时的收益率与绩效,这从长期来看其实是对投资人不利的;第四,不利于基金真正按其品种特色去形成自己的风格,不利于基金扎实地去遵守基金契约,容易逼迫基金对热点的盲目追逐;最后,长此以往会在投资人中形成错误的基金投资理念,影响我国基金业的发展。因此建立客观、合理、高效的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发展中所必须完成的工作之一。
目前,基金绩效评价方法已经基本成熟,主要有四类:一是收益和风险评价法。衡量收益的指标采用单位净资产、收益率、单位净资产费用率等。衡量风险的指标有标准差、半标准差、β系数、风险价值(VaR)等。二是风险调整收益评价法,包括夏普指数、特雷诺指数和詹森指数。该方法将收益和风险加以综合考虑,在理论上克服了以收益率为标准的基金绩效评价的缺陷,解决了不同风险程度的基金之间进行绩效比较的困难。三是基金经理的能力如证券选择能力、时机选择能力评价法。该方法采用传统的CAPM模型为基准和出发点,将证券投资基金的择时能力与选股能力明确分离和准确量化,然后进行相关评价分析。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三个模型是,T-M模型、HM模型和C-L模型。四是基金绩效持续性评价法。基金绩效的持续性可以采用年度相对绩效分析、双向表分析和一阶自回归分析等方法。
ES模型方法评估投资基金绩效则可以把无法衡量的参数指标考虑在指标体系之中,获得可以有效反映投资基金绩效水平的数据。ES模型在运用上有更多的优势,它可以包多个输入和输出参数,有效保证了单因素模型因为参与评估指标单一而造成的数据偏离。运用ES模型对我国投资基金绩效进行评估,不但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基金公司管理的水平,同时还可以提高广大投资者的择股能力,这些都是有助于我国投资基金市场高速发展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