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三国虚拟货币监管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20 13:03:1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拟货币逐渐兴起,近年来呈蓬勃发展之势。其发展前期由于欧美国家的纵容,使得其存在伴随着法律定位的缺失,交易平台的风险和犯罪活动的滋生。比特币作为虚拟货币中较为为人熟知的存在,其今非昔比导致各国对它的监管也严格起来。它有可能作为一个价值转移的中间环节,类似地下钱庄的这种功能,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会突破现有的资本项目的管理规则。 我国对于外汇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每人每年的换汇额度是5万美元。但是如果用手中的人民币购买了比特币,再在国外的比特币交易平台上,将比特币换成美元或者是其他国家的货币,这样的交易行为就可能游离在国家监管之外。直至2017年末,各国对比特币的监管政策频出,比特币将会如何发展,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乃至金融巨鳄的关注。
本文将分析虚拟货币的隐患所在,结合比特币的发展现状,比较以美国、日本为主要代表的部分国家对于比特币日益趋紧的监管政策,进而分析比特币乃至虚拟货币的发展前景。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近年来,诞生于互联网世界的虚拟货币引起了各方关注,特别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发展迅速,其使用范围已从互联网渗透到了现实世界。虚拟货币在国外的发展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和专家的关注。在中国,随着关注虚拟货币和区块链的不断增多,虚拟货币的监管急需结合虚拟货币的发展步伐,不断加以改进和落实。研究虚拟货币在中国、美国以及日本的监管现状,一方面有利于了解在虚拟货币发展的较为前沿的国家的监管情况,一方面,有利于结合我国国情,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改善和落实监管方法。在促进国内发展步伐紧随世界潮流的同时,规范和完善行业发展秩序。
早在五年前,虚拟货币的监管漏洞及其必要性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根据不同机构的定义,虚拟货币的定义有着较大不同,但其所引起的潜在风险的到了共鸣。
虚拟货币没有内在价值及央行背书,其价格极易受市场预期影响,波动率极高,市场流动性难以得到保证。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体系以分布式账本技术为基础,存在交易匿名、资金可跨国自由流动、货币供给量相对固定以及交易不可逆等特征,可能给市场参与者及整个金融体系带来风险。对此,国际组织和各国央行、监管机构均普遍关注。国内外普遍认同的虚拟货币存在的风险有以下几点:
一是洗钱及恐怖主义融资风险。虚拟货币体系中服务提供商和用户均为匿名,模糊的交易链使得不法分子易于掩盖其资金来源和投向,这为洗钱、恐怖融资及逃避制裁提供了便利。IMF、BIS、OECD等国际组织以及英格兰银行、澳大利亚央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等监管机构都对虚拟货币相关的洗钱及恐怖主义融资风险表示了高度关注。IMF近期的报告指出,虚拟货币体系很可能作为逃避资本管控的渠道,非法资金可通过虚拟货币体系实现跨国流动,这给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带来了挑战。
二是消费者面临的风险。虚拟货币体系缺乏透明度且监管缺位,给消费者带来多种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结算风险。虚拟货币体系流动性管理难度高,兑换商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时,用户可能无法将虚拟货币兑换为法币。价格风险。多家监管机构指出,虚拟货币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时,持有者很可能遭受价值损失。系统风险。系统失灵等操作风险在传统支付体系中由金融机构来承担,而在虚拟货币体系中却需由用户承担。中介风险。虚拟货币体系中的市场参与者几乎都不受监管,用户资金安全缺乏保障。诈骗风险。由于交易不透明,诈骗者建立虚假的电子商务交易网站,将收集的虚拟货币兑换为任意国家货币而不留任何交易痕迹。法律风险。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体系中交易不可逆,且无法律框架明确交易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发生诈骗、盗窃、造假等事件时难以确定哪一方应当为事件负责,消费者权益缺乏保障。
三是金融稳定相关风险。各大国际组织和各国监管机构普遍认为,目前虚拟货币市场价值及交易额较小,且金融机构极少参与,并未对金融稳定造成系统性威胁。但IMF近期的报告强调,随着虚拟货币使用范围和规模的扩大,单个虚拟货币体系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也将提升。此外,由于缺乏最后贷款人为货币稳定提供保障,一旦出现风险事件,虚拟货币兑换商很容易遭到挤兑,对金融稳定造成冲击。英格兰银行指出,若虚拟货币发展成为重要的支付体系,体系内消费者面临的个体风险可能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四是货币稳定相关风险。IMF指出,当前各种虚拟货币体系不具备稳定货币机制的特征。虚拟货币(尤其是加密数字货币)近乎刚性的供给规则可能造成结构性通货紧缩,且虚拟货币体系中没有可以承担最后贷款人角色的公共机构,难以应对金融危机。BIS和欧洲央行均认为,若虚拟货币发展至使用群体广泛、交易频繁的阶段,央行资产负债表可能会大幅缩减,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有效性将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