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文献综述

 2020-05-18 21:20:06  

多次出现的金融危机和大银行倒闭事件,世界各国加强了对银行业的风险监管。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也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银行风险控制和风险监管的指导性文件。近年来,国内监管机构也发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2002 年9 月)、《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2004 年3 月)、《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2004 年12 月)、《关于加大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力度的通知》(2005 年3 月) 等风险监管规章或规范性文件。风险管理攸关银行体系稳定,影响国家金融安全,关系经济长远发展。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紧迫的任务。本文主要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入手,通过分析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与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践来完善国内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一、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一)资产风险管理理论

由资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商业银行的业务以资产业务为主,银行经营中所遇到的风险绝大多数来源于资产业务。因此,当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原则就是”只做好贷款”,强调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所以,杨忠君(2011)认为当时的资产风险管理理论的核心是,银行主要通过加强资信评估、项目调查、严格审批制度、减少信用放款等各种措施和手段来减少、防范资产业务风险的发生。[1]

(二) 负责风险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由于当时,一方面西方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银行的资金需求极为旺盛;另一方面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速壮大,证券市场的日趋成熟,加上普遍存在通货膨胀的以及各国政府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管制等原因,使得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大打折扣。范洪岩(2008)认为应该把保持银行流动性经营的重点,由资产方转移到负债方,通过扩大银行自身的负债规模实现并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盈利性,使二者达到均衡。[2]

(三) 资产负责风险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汇率、利率波动性急剧上升,加上两次石油危机使得商业银行在如何合理安排其资产结构和保证盈利方面举步维艰。唐国储(2003),李选举(2003)认为只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才能确保商业银行”三性”即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他们提出对资产业务风与负债业务风险进行协调管理。通过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结构对应和风险控制。[3]

(四) 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期,银行的风险管理手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银行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由于国际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存贷款利差减少、衍生工具等表外业务被广泛使用后,市场环境的变化显现出原有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而西德赫斯塔特银行(Herstatt Bank)和美国富兰克林(Franklin National Bank)国民银行等的倒闭、波兰和拉美的债务危机,促使了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颁布。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从资产负债管理进入资本充足率管理阶段。李洪芳(2009)认为巴塞尔协议认为银行的资本额必须与银行承担的全部风险(包括资产负债表内、表外业务风险)相匹配。强调了资本充足率的标准和意义,认为资本充足率的高低代表着商业银行应付金融风险能力的高低。[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