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交易对我国不良贷款的信用风险研究开题报告
2021-12-27 21:03:28
全文总字数:2893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特殊的虚拟性,它有效结合了因特网技术、金融理论、金融实务与管理等,通过因特网来实现一系列的金融活动,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现代化金融运行模式,现已覆盖互联网银行、互联网证券、互联网保险等多个金融领域,并以其信息化、创新性、虚拟性、方便性、全时空和高效率等突出的特点,改变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方式。截至2012年,在5.64亿的中国网民中,互联网银行、互联网支付用户达到了2. 21亿之多,渗透率超过1 /3。互联网金融这一划时代的变革,带来了金融市场的巨大创新,但同时也使得金融业变得更加脆弱,使金融机构的稳定收入来源遭受蚕食,影响了传统的利差盈利模式等。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起步尚晚,许多方面都不完善,对其风险的控制研究相对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问题尤为突出,并使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发生了变化。除了具有与传统的金融业务相同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用风险外,互联网金融独特的技术风险与经济风险问题也日益凸显。另外,我国是一个商业信用不发达、银行信用不完善、社会信用较混乱的国家,如何降低信用风险是本论文关注的最主要问题,也是我国互联网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Siege和Duarte(2010)讨论了信用在金融交易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即使是法律很健全的国家同样存在信用风险问题。哈佛大学信息政策研究中心的 Karen Furst 等(2002)通过对美国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开展使金融机构面临更为广泛的负债来源,收入来源也越来越依赖于中间业务,其盈利水平和资产质量相对较高,以往的利息收入为主的模式正逐渐消失。Berger S和Gleisner F(2008)认为,金融机构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将面临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安全风险和声誉风险。
国内:宫晓林(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机构发展速度虽快,但交易量相对较小,短期不会动摇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周宇(2013)指出,当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仍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很难对其中长期影响进行准确的判断。陈静俊(2011)认为互联网金融中的网络借贷风险及对它的监管与引导可能会泄露重要的信息,贷款用途难以核实,不排除有借款者将借入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的可能。杨谊(2003)认为,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银行,在近5年来呈现出了飞速发展的趋势,但如何完善滞后的监管一直是我国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的一个严峻课题,因此,他对我国互联网银行面临的问题、监管对策与原则进行了深入分析。梁璋、沈凡(2013)认为,新金融势力依靠互联网技术摆脱了地缘束缚,金融制度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最后屏障。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推进,制度破冰已是可以预期的事情。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联网金融已成为金融生活中无法忽视和回避的话题。
互联网金融对具体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及其面临的信用风险状况的影响,更是引发了学界和从业人士的高度关注。
因此,本文通过调查和研究,来分析互联网金融交易对不良贷款的影响,然后针对这些情况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政策和信用体系模式,来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实施方案: 互联网金融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所营造的大数据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的金融运作模式,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科学有效地评估和防控互联网金融发展所带来的信用风险意义重大。
论文从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理论分析入手,利用 eviews8.0 计量分析软件,应用邹氏突变点检验和虚拟变量法对我国传统金融机构近13年的相关金融数据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探析互联网金融交易规模对不良贷款的影响,同时针对潜在的信用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进度安排:现已针对2003-2015年相关的数据,如不良贷款率、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等指标进行了收集统计,运用 eviews8.0 模拟出总体回归方程,邹检验及引入虚拟标量的模型;预期效果:目前模型通过了置信区间0.1的检验,拟合度尚可,但未通过0.05的置信度检验,精度较为缺乏。
预期模型通过0.05置信度检验,后期在这方面仍需加强。
4. 参考文献
[1] 郑霄鹏,刘文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j].现代 管理科学,2014,(2).
[2] 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 时代,2013,(7).
[3] 黄娜.浅谈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j].时代金融(中旬) ,2015 (2):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