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学习APP设计与实现开题报告
2020-04-21 16:06:0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1.1 研究背景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线学习模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移动学习是在移动设备支持下的能够随时随地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具有许多独特鲜明的特征:移动性、无线性、及时性和混合性等。正是由于这些特性的存在,才可以满足当代学习者的需求,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仅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也为实现终身学习做出贡献[1]。 21世纪的学生,需要掌握21世纪的技术,而移动设备为教育学生提供了新的有效方式。移动设备创造了种种机会,使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更有互动性,以及随时随地可以学习,既在传统的课堂环境之中,也在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之中,因此移动设备能以笔记本电脑、个人电脑等无法做到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便利[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月31日在京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3]。同时《2016-2021年中国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显示,Android第三季度占据了智能手机市场87.5%的份额,并且Android的占有率还在缓慢增长[4]。因此,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学习应用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与可行性。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Course 的简称,small是指规模小,人数通常在几十到几百人,private是指对学生设置准入条件,达到准入要求才可以进入课程。相比于MOOC模式,SPOC成本更低,不仅重新定义了教师的作用,而且更加强调赋予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正在逐渐成为了一种超越MOOC的可持续发展模式[5]。随着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的普及,大家更加倾向于借助移动设备来进行片段式的学习,因此探讨移动环境下的课程学习十分必要。 1.2 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随着在线教育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同时Android系统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占比的逐渐增大,开发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学习应用不仅对当前移动学习者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能够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让学习者享受到移动互联网的高便携性和轻便性,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 1.2.2 意义 基于Android的移动学习应用的开发具有较高的发展前景和研究价值,本论文讨论的应用将SPOC的课程资源与移动学习两者相结合,让学习者自主的安排学习的时间、地点和内容,以此来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加强,并且也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另外,移动学习也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开辟了新的思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移动学习也会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青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我基本了解了国内外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实现。 在国外,移动学习一直以来都受到政府部门和教育家门的关注,而且把移动学习作为泛在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的延伸,甚至是终身学习未来发展的方向。国外作为移动学习的先驱者,对于移动学习的研究已相对比较成熟,并且发展迅猛。 自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UCBerkeley) 的人机交互研究室从 2000 年开始启动了名为“Mobile Education”的项目以来, 全世界的教育界和移动无线设备研发商都开始密切关注 m- Learning 的研究和实践。多方参与的大型研究项目有欧盟的两个名为“从数字化学习到移动学习”(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和“MOBIlearn 行动”的移动学习研究项目, 以及英国学习技能发展处承担的“m-Learning”项目。这三个项目对移动学习进行了宏观的框架性的研究, 已经或即将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 移动学习具有随时随地和学习方式多样化、个性化等优点,但在传输速度、带宽、内存容量、输入输出的质量、尺寸、重量、对电源的要求、维护、保养以及价格等方面还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移动学习的体系框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运用移动通信技术,促进年轻成年人学习与技能发展”和“移动学习课程的试验与评估”。英国伯明翰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爱立信、诺基亚等商业公司开展的“移动学习”研究,从微观细节的层次上, 研究了移动学习中的交互技术、学习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整合的方式与方法。已经得到如下结论:移动学习是一种高度片状化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和情绪化的过程, 用户的学习挫折会破坏其对系统的信任并减少其学习,需要开发优秀的结合传统课堂学习、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和移动学习(m-Learning) 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学习模式[6]。 然而,移动学习在国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状态。由北京大学现代教育中心教育实验室承担的教育部高教司试点项目——“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 从2002 年 1月2005年12月, 历时将近 4 年, 开发出了基于GSM 网络和移动设备的移动教育平台、基于GPRS的移动教育平台、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制作发布与浏览平台以及教育语义网络平台; 南京大学和日本松下通信工业公司以及 SCC 公司从 1999 年4月开始研发的多媒体移动教学网络系统 CALUMET, 该系统实现了移动学习、移动上网和移动通话这三大功能, 在校园网中实现了随时随地的教学; 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三所高校承担的教育部“移动 教育”项目, 其核心内容有两个: 建立“移动教育”信息 网和“移动教育”服务站体系。另外还有移动教育试 点——CETA 网站的建设,以及 2006 年9月7日中国 第一家移动学习专业网站——移动学习资讯网的开通, 其目的是促进行业交流、推动产业发展, 都对我国移动学习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促进作用。2006 年11月15 日在上海举办的 “2006 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远程教育教席系列国际研修班开幕式”上, 上 海电视大学表示该校的8万多学生已成为国内首批手机远程教育的受益者。2006 年3月23 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承担的“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正式获得批准。这都充分证明了移动学习产业正在迅速升温, 已经成为远程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 |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基本内容和技术方案 2.1 基本内容 本移动学习平台拥有四个角色,分别是学生、教师、助教和管理员[7]。 对于学生来说,学生使用Android端APP具有选课、观看课程视频、下载课程资料、与老师进行交流等功能,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完全符合其需求和能力。 对于教师来说,教师使用Android端APP具有发布课程、批阅作业、与学生交流等功能,对于大学老师来说,完全符合老师的需求并且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 对于管理员来说,管理员使用Web端管理平台,具有用户管理、课程管理、资源管理等功能,能够对用户、课程和资源等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操作。 2.2 技术方案 本系统采用了B/S和C/S架构,在Browser端构建了为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管理平台,在Client端采用React Native和Java混合开发方式[8],同时兼有可复用性和高性能:在Server端采用了Node.js实现,适合高并发的场景,API风格采用GraphQL,方便扩展;数据库采用了NoSQL数据库MongoDB,适合分布式构建。最后对该系统进行严格的系统测试,达到预期的使用目标。 2.2.1 ReactNative React Native 是一个使用 JavaScript 和 React 来构建原生App应用的技术框架,它同时具有原生应用和 Web 应用两者的优势。 相比原生的 App 开发,使用 React Native 具有以下优势: 1. 不用重复编译,实现热更新。 2. 组件化,方便维护和复用。 3. 一套代码,iOS 和 Android 两端复用。 相比于 Web 应用,React Native 应用拥有其无法比拟的流畅性和用户体验性。 2.2.2 Node.js Node.js 是基于 Google V8 引擎的 JavaScript 运行时,使用事件驱动、非阻塞和异步输入输出模型等技术来提高性能,可优化应用程序的传输量和规模。这些技术通常用于数据密集的应用程序中。 2.2.3 GraphQL GraphQL 是一种服务于 API 的查询语言,也是提供查询服务的服务器端运行时,但它要求必须通过 GrpahQL 本身的类型定义系统去组织数据。GraphQL 并不依赖于某种数据库或者存储引擎但是取决于你的数据格式。 2.2.4 MongoDB MongoDB 是由 C 语言编写的,是一个基于分布式文件存储的开源数据库系统。在高负载的情况下,添加更多的节点,可以保证服务器性能。MongoDB 旨在为 WEB 应用提供可扩展的高性能数据存储解决方案。MongoDB 将数据存储为一个文档,数据结构由键值(key=gt;value)对组成。MongoDB 文档类似于 JSON 对象。字段值可以包含其他文档, 数组及文档数组。 |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经过仔细的分析和研究,现把毕业设计的进度做如下安排:
(1)3月16到3月25日:理解毕业设计要求,收集、查阅相关资料。
(2)3月26日到4月9日:根据软件工程学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提交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完成英文资料的翻译。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吕世平,潘玉田.移动学习:新型学习方式的优势、局限与探索[j].继续教育.2012(4).
[2]移动学习:引爆互联网学习的革命,scottmcquiggan等著,王权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3]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m].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8.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