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2022-01-12 21:48:22
全文总字数:4461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今世界,人们面临着一种新的继“煤烟污染”、“光化学污染”、“噪声污染”之后的一种新的污染“空气雾霾污染”。pm2.5这个词在2013年开始“火”了起来,一度成为了2013年度关键词,雾霾逐渐成为了人们街头巷尾讨论的话题,我们也开始逐渐的了解阴沉的天气产生的原因。室内空气质量受到室内很多复杂环境因素作用和影响,而这些因素导致室内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污染水平和污染程度的不同。另外,人体对这些污染物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空气污染对人体伤害的潜伏期又较长,很难从直觉来感知其污染的程度,所以往往出现“身在毒中不知毒”的情况。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对甲醛问题展开了全面的讨论与研究。认为家居环境污染是导致甲醛中毒的最直接原因,因而净化家居环境,慎用装饰材料是防范甲醛危害的最使用的办法。我国作为甲醛污染大国,也在近些年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2003年3月由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共同制定并发布的我国第一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此标准严格定义了家居环境质量的各项标准,特别明确了各污染源的含量健康标准,给广大居民鉴定自家家居环境质量提供了科学参考。由此可知,家居环境质量越发受到人们重视,而相应的家居环境质量检测控制仪器也应与而生,并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商机。可见,对家居环境监控设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主要研究设计基于量化检测的“空气质量检测仪”系统,此系统旨在实现室内空气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的预警监测,有利于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室内空气质量,为人类营造一个健康的室内生存空间。空气质量检测仪体积小、功耗低、操作简单,适合应用于家庭和社区的医疗健康保健,能够实时知道室内空气的质量。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以单片机为核心,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实现对室内温度,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本系统是实现一个具备温湿度、烟雾、甲醛、一氧化碳为一体的多功能监测系统,要求其精度合适,适用于家庭、综合办公楼等室内环境监测,与硬件设计部分配合完成室内环境监测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完成系统软件设计部分包括:各个模块软件设计、系统总体软件设计,以及对应的软件代码调试。系统由 arduino uno 主控模块、温度传感器模块、湿度传感器模块,烟雾传感器模块,lcd1602 液晶显示模块、报警模块,呼吸灯模块等组成。为了简化系统,提高控制精度,外围设备采用并行控制模式。该设计以 arduino uno 为控制核心,实现温湿度采集及显示的基本功能。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以温度、湿度、烟雾浓度、甲醛及一氧化碳传感器为测量元件,以单片机为执行机构,以led液晶屏为显示构成室内环境检测系统。系统通过各种传感电路检测室内温湿度、甲醛、烟雾及一氧化碳浓度等参数值,然后与预先设置的参数临界值进行比较,实时显示当前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各个参数值,并与报警和执行机构相互配合,完成设计监控系统的需求。
1.主控模块
arduino uno 是作为 arduino 平台的参考标准模板,是 arduino usb 接口 系列的最新版本。uno 的核心控制器件是 atmega328 处理芯片,数字输入/输 出口共计有 14 路:6 路 pwm 输出端口,6 路模拟输入端口,一路 icsp header,一个16mhz 晶体振荡器,一个电源插口,一个 usb 接口和一个复位按钮。
4. 参考文献
[1]季宝杰.基于单片机的温室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07[2]甘勇.数字温湿度传感器 ds18b20 在多点测温系统中的应用.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3] 姚燕婷.温湿度控制系统. 上海电机学院.2009[4]hamld stone.mieroeom puter interfaeing.universityof massachusetts. amhorst.addison wesle.1982.[5]王明芳.便携式室内环保监控仪的研制: [硕士学位论文].西安: 西安科技大学,2006[6]王志宏.基于 dht11 的实验室多点温湿度报警系统设计.山西电子技术.2011[7]倪天龙.单总线传感器 dht11 在温湿度测控中的应用.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0
[8]马天.甲醛分析仪现场检测技术[j].中国测试技术.2005年05期
[9]keithlambert.flow measurement andinstrumentation:atimeofchange. forthejournal[j].flowmeasurementandinstrumentation,2010,21(2):79-80.[10]刘宏斌.我国pm2.5的现状与防治对策[j].武汉: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4. [11]chen g w, choi s j , lee t h , et al . appl [j] microbiol .biotechnol , 2008 , 79 : 379—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