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机械机电类 > 车辆工程 > 正文

碳纤维复合材料B柱压溃模式及变形特性分析文献综述

 2020-04-30 16:12:25  

1.目的及意义

1.1目的:

对汽车B立柱这一典型的车身框架主要承力结构件为研究对象,结合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特点,基于B柱的主要功用,建立复合材料B柱的简化模型。分析基于简化模型的复合B柱性能的主要影响参数及影响趋势。为今后其他车身框架结构件复合材料替换提供一定的参考。

1.2意义:

汽车轻量化作为有效应对“节约能源与减少环境污染”这两大问题的措施,在近年来得到了汽车业界的普遍重视,并对节能减排发挥了实际作用。轻量化不但成为世界各著名汽车厂家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还引导汽车开发向高效能、低能耗、低排放发展。

B柱作为影响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的主要构件,许多以B柱为研究对象的探索都基于其这一主要作用开展研究工作。因此对于碳纤维复合材料B柱压溃模式及变形特性的研究将有利于复合材料在汽车车身上的应用。对于实现汽车轻量化将有重要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复合材料应用于车身的框架结构阶段对于需要承受较大载荷的底盘依然使用金属材料,但整个车身使用复合材料构架一种框架结构,以满足车身刚强度的需求。早在 1953 年世界上第一辆全复合材料车身的 Corvette 车在美国纽约面市。Corvette 由通用公司设计制造,第一批车身是采用手糊工艺制作。首先将设计好的玻璃纤维增强材料铺设在开放的模具内,然后通过树脂浸渍、赶泡、固化、脱模等一系列工序制作完成。这在当时是全新的车身制造工艺。如今 Corvette 车型以及成为了世界车辆的经典。

我国东风汽车公司对汽车复合材料车身的探索走在行业前列。在 2003 年推出的东风小王子(EQ7101BP)轿车,就采用复合材料制作车身。车身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内、外板为整体结构,车身承载骨架均互相连接。在设计时对车身截面形状、受力、力的传递等进行了认真研究。于是东风汽车公司乘胜追击,结合我国跑车市场和用户需求,于 2011 年精心打造了东风轿跑车(EQ7240BP)。

东风轿跑车不仅保证了车身被动安全性和车内成员安全性,还提出了预埋金属件的有效连接方式。考虑到车身骨架轻量化设计及结构强度的需求,在某些部位部使用碳纤维布支撑加固原理,即某些部采用碳纤维布和玻璃纤维布车体成型,有效提高了车身强度。

国外也有对复合材料车身框架的探索。克兰菲尔德大学轻质复合材料中心的Andrew Mills 等人,设计出一种多维编织复合材料概念车,名为 ASCC(Aerostable Composite Car)。将若干低成本的预先编织好的碳纤维编织管有序的排列在模具中,用泡沫进行真空填注工艺,形成互相连接垂直构件及水平构件,并最终构成其骨架 CORETEX。

1998 年,澳大利亚研制了一种名为aXcess的全地形概念车,其车身结构为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成的外露的空心骨架。这种外露骨架框架结构的设计灵感主要来自现代摩托车骨架。其成型方法是将湿法铺层成型法和充气心轴相结合。此外该车型的框架式结构还获得了澳大利亚的革新产品年度奖。

从这些资料我们能发现,由复合材料制造的车身骨架结构的研究目前受到制造成型工艺及生产成本的制约。普遍所采用的手糊工艺的主要工作有手工完成,产品质量对工人操作水平以来大,而且生产效率较低。产品结构性能不如其他工艺方法,也不利于后期的推广与应用。而多维编织技术普及率相对较低,对制件的尺寸也有一定要求,同样在应用过程中障碍重重。

{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

2.1研究内容:

随着轻量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金属吸能结构已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为主的非金属材料有着巨大的应用潜能。本课题从计算机仿真分析入手,拟将分析碳纤维复合材料B柱压溃模式及变形特性等科学问题,最大限度分析出不同参数对碳纤维复合材料B柱压溃模式及变形特性的影响并得出一般性结论。

2.2研究目标:

(1)全面分析碳纤维复合材料B柱压溃特性的影响因素;

(2)不同铺层角度和铺层顺序对碳纤维复合材料B柱压溃特性的影响;

(3)三点/四点载荷条件下碳纤维复合材料B柱压溃特性分析。

2.3拟采用的技术方案及措施:

(1)广泛收集资料,了解国内外碳纤维复合材料B柱研究现状。

(2)学习CATIA、HyperWorks等软件,建立B柱立体模型。

(3)仿真不同参数对碳纤维复合材料B柱压溃模式及变形特性的影响。

(4)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3. 参考文献

[1]过学迅.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余志生.汽车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9.

[3]陈家瑞,马天飞.汽车构造[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4]周家付.复合材料车轮结构轻量化的研究[J].现代机械. 2009.

[5]李文,刘钢,刘旌扬. 仿真技术在汽车结构侧面碰撞设计中的应用[J]. 汽车工程. 2012.

[6]范子杰,桂良进,苏瑞意.汽车轻量化技术的研究与进展[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4..

[7]孔敏. 轿车白车身刚度定性仿真与梁截面优化[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程章,朱平,冯奇等.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翼子板优化设计研究.汽车工程学报, 2015 .

[9]吴宇杰. 汽车侧面柱碰撞的仿真分析及结构改进[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0]林逸,郭九大,王望予.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综述[J].汽车工程,1998.

[11]李亦文,徐涛,左文杰等. 概念车身的 T 型接头模型拓扑优化设计[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

[12]苏庆,孙凌玉. 闭口帽型薄壁梁压溃历程的精确仿真[J].农业机械学报,2007.

[13]龙述尧,陈仙燕,李青. 矩形截面锥形薄壁管关于能量吸收和初始碰撞力峰值的优化[J].工程力学,2007.

[14]陈旭,姜亚洲. 轿车侧面碰撞安全性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2.

[15]毛英慧,何新,酒军亮. 蒙皮对客车侧面碰撞仿真精度的影响[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1.

[16]周全,宫帅,胡占芳. 基于正交实验法的车身侧面碰撞性能优化[J].北京汽车,2012.

[17]张学荣,苏清祖. 侧面碰撞乘员损伤影响因素分析[J].汽车工程,2008.

[18]候飞. 轿车侧面碰撞新车评价程序及提高轿车侧面碰撞性能的措施[J].汽车工程, 2000.

[19]游国忠,陈晓东,侯勇等. 轿车 B 柱的优化及对侧面碰撞安全性的影响[J].汽车工程,2006.

[20]李伯栋. 简化车身B-立柱结构参数的抗弯曲冲击特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1]《汽车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汽车工程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2]葛树文. 轿车侧面碰撞安全性能计算机仿真及试验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3]侯飞,高卫民. 基于计算机模拟的轿车侧门防撞杆对美国侧撞法规作用的研究[J].汽车工程, 2005.

[24]Kalu Uduma,JiapingWu,Sukbhir Bilkhu,etal.Interior Trim Safety Enhancement Strategies for the SID-S Dummy [J].SAE paper,2005.

[25] Chin-JungChen, Jhun Lin, Christina Le, Integrat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into Upfront Carbon Canister Component DesignProcess, 2005 SAE World CongressDetroit, Michigan, April 11-14, 2005, SAE technical Paper 2005-01-1066, 2005.

[26].Sanjeev Kumar,PinakDeb.Improving Side Crash Performance of a Compact Car via CAE[J]. SAE Technical Paper , 2014.

[27] ChandrashekharThorbole.A Study to Address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Conventional 3-PointRestraint in Protecting the Far Side Occupant in a Rollover Acciden[J]. SAE TechnicalPaper ,2015.

[28]Yang Li,QiangshengZhao,Mansour Mirdamadi,Danielle Zeng,Xuming Su. Finite ElementSimulation of Compression Molding of Woven Fabric Carbon Fiber/EpoxyComposites: Part I Material Model Development[J]. SAE Technical Paper ,2016.

[29]Libo Cao, ChanghaiYao,Hequan Wu.Reliability Optimal Design of B-pillar in Side Impact[J]. SAE TechnicalPaper ,2016.

[30]Yih-Charng Deng,PeterNg.Simulation of Vehicle Structure and Occupant Response in Side Impact[J]SAE TechnicalPaper,1993.

[31] HariharanPeringara Vaidyanathan, Pilaka Murty, SaiPavan Eswara.Hybrid Natural Fiber Composites Molded Auto-Body Panels/ Skins(Hybrid NFPC): Processing,Characterization amp; Modeling[J]SAE TechnicalPaper,2011.

[32]SebastianBender,Raymond Khoo,Christoph Groszlig;e,etal.Developmentof a Composite Prototype Vehicle Structure[J]SAE Technical Paper,201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