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保险公司健康保险业务绩效评价与改善文献综述
2020-04-18 20:44:37
文 献 综 述 1.课题来源 本课题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在查阅Oalib期刊网站、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优秀硕博士论文后,征得导师同意后得来。
2.选题背景 自中国政府在1998年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以来[1],中国的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医保”)已经为全民带来了数不胜数的福利,取得了令人称叹的巨大社会效益#8212;#8212;中国医保的覆盖率自2011年起长年稳定在95%以上#8212;#8212;参保人数到2017年底达到13.5亿,随着各级财政对医保的投入不断增加,医保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大,其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保障能力不断提高,而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不断下降,”看病难,看病贵”的历史痼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迎合了人民群众长期以来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实现了中国千年以来”病有所医”的梦想[2]。
然而在中国医保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内外因素对医保的持续发展产生了阻碍,例如参保企业、政府财政和居民欠费的问题、一些地区居民或医疗机构的欺诈骗取医保金的乱象、片面强调”提高待遇”导致基本结余不足的情况、得不到有效解决的”以药养医”机制、经办机构的能力有限等等 [3]。
此外,医保作为一种福利性的社会医疗保障性质的存在,目前只能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许多药品和疾病不在医保范围内,保障层次较低;同时医保只对报销范围内的医疗费用提供80%的报销,导致居民在医疗费用中的实际自付比例高;此外中国的参保医保的人数众多,涉及范围广,医保资金的筹集不足,难以提升待遇水平 [4]。
1998年,在中国以法律法规确立了商业健康保险(CHI)在中国的合法地位后,CHI作为满足人民更高层次医疗保障需求的可供选择之一开始进入广大中国人民的生活之中[5]。
在医保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也显得愈发重要,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的若干意见》肯定CHI的重要性,明确其是医疗保障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要求扶持商业保险公司;2009年新医改出台,其中明确了CHI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地位和作用[6];2014年”新国十条”指出”要把商业健康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养老、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等[7];2016年,新医改让医保的覆盖率和保障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CHI既作为医保的补充者获得了政策上的更大支持,能够深入医疗领域,参与”三医联动”,又因医保水平提高出现需求减少的风险,这对CHI的专业能力以及产品结构有了更高的要求,务必要缩小国内保险业与国外成熟发达保险行业能力之间的差距[8]。
从2000年到2017年,我国CHI保费收入从65亿元增长到4389.5亿元,增长了67.5倍之多,而在2009年到2016年则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6年保费为4042.5亿元,同比增长67.71%,较2009年有6倍多,年平均增长率为33.7%,增长速度也远高于同期的人身险和全行业,占两者比重均逐年升高[7],但是CHI在2017年则显得发展迟缓,同比增长仅为8.5%。
可以推测商业健康保险行业目前主营市场的需求空间正趋饱和,仅仅凭着对市场的不断开拓已经不可能再让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进一步提升,其务必要正视一些现存问题[9],也正是由于中国保险业的不成熟,其可以选择突破的途径有很多,其一就是寻求企业内部的改革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必要环节,目前也是内部改革的方面之一,其需要通过对保险公司业务人员的绩效管理评估来发现问题,制定改进方案,以期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补充完善其作为保险从业人员的观念和意识。
3.国内外CHI研究现状 19世纪以来,对绩效评价研究的理论、方法、函数模型等产生了很多,传统的理论是基于制造业生产线上的工时和标准化的研究,20世纪以后,结合生产有效性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绩效评价理论方法。
而在保险业,这些绩效评价理论衍生出的方法[10]有: 杜邦分析法,从财务角度将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绩效的评价方法,并以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和财务杠杆作为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因素,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杜邦分析法不能简单套用在现代的企业上,由专业人员邵希娟(2007)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案[11],同时对保险业也比较适合运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