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塔式智能立体单车库结构设计开题报告
2020-05-02 17:11:2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是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之一。自行车作为短距离交通工具具有方便个人出行、节约购置保养费用、不损耗能源、不产生废气噪声以及方便停放等优点。现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能源消耗严重,随之带来了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自行车交通具有节能、环保的优势,是城市内部短距离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共享单车浪潮席卷全国,膜拜、ofo等品牌的共享单车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本来就较为混乱的城市自行车停放及管理问题更加突出。乱停乱放的自行车占据了大量的道路空间,影响了城市环境,造成了交通拥堵问题,甚至产生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同时,共享单车和私人自行车的丢失问题一直突出,而且自行车一旦丢失也难以找回,给个人和共享单车企业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根据亚洲自行车展公布数据,2015 年全国自行车产量达到 8030 万辆,庞大的自行车保有量曾经为中国赢得了“自行车王国”的美誉。随共享经济兴起,各大共享单车企业投放了大量单车,据交通运输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全国共享单 车累计投放量已经超过1600万辆,大部分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单车的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北京、上海等城市纷纷约谈共享单车企业,试图解决单车乱停乱放的问题,单车企业抓紧研究和推进“电子围栏”技术、建立“禁停区”负面清单等 措施以约束“违停”行为。深圳市试点采用行政手段,建立单车停放区,对违停的市民采取罚款措施。杭州、天津等城市发展立体式自行车库,通过减小每辆自行车的占地面积的方式解决自行车停放问题。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设计圆塔式智能立体单车库的结构,要求占地不超过30m2,高度不超过6米,每层停放20-24辆单车,总数量可以停放80-100辆单车,停车式单车放到入口处,自动存入车库。存车过程为机械手拖拉单车到中心位置,然后由提升装置提升到指定层,旋转到指定车位,然后推入指定车位。 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单车库的外形设计,单车输送装置设计,抓取单车的机械手设计,升降旋转装置设计,存放单车的托架设计。
设计的过程采用Solidworks 2010软件,SolidWorks软件是世界上第一个基于Windows开发的三维CAD系统,由于技术创新符合CAD技术的发展潮流和趋势,SolidWorks公司于两年间成为CAD/CAM产业中获利最高的公司。该软件操作方便,功能强大丰富,与其他软件的兼容性好,可以缩短设计周期。
1.通过搜索引擎,了解目前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单车库设计,如有必要,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正在运行的单车库整体结构。
2.在武汉实地调研,了解武汉目前单车的停放情况,武汉城市道路的规划情况,以及正在使用的单车库存在的问题,确定单车库的实际需求。
3.根据调研结果,确定单车库总体设计方案。
|
|
|
图一:车库主视图
|
|
图二:车库俯视图
整体方案如图所示。地上停车库外围有一个门,用户可以通过此门存放和取走自行车。
自行车托架安装在装在外围支架总成上,呈360度分布,自行车就存放在自行车托架上。
推拉平台是一个可水平方向上移动的导轨,在推拉平台上安装一个机械手,以夹取自行车。
升降平台为一个矩形框状结构,中央处安装链条,用以提升推拉平台,钢框上布置导轨,推拉平台会沿着导轨上升和下降。
旋转平台在升降平台底部,由电机和齿轮组成,可以使升降平台360度旋转。
外围支架总成是一种钢架结构,是整个车库的外壳和支撑结构。
在当用户将自行车放在门口处,推拉平台上的机械手夹紧自行车轮胎,推拉平台移动,将自行车拉入自行车库。同时系统判断自行车托架上自行车的停放情况,确定一个没有使用的自行车托架。推拉平台设置在升降平台上,通过升降装置,将自行车提升到没有使用的空自行车托架层上,于此同时,旋转平台工作,使得推拉平台对准空自行车托架。最后推拉平台移动,将自行车推入自行车托架,机械手松开自行车轮,整个存车过程完成。用户取车时,上述过程逆向进行。
4.根据细化的结果进行计算,确定各零件尺寸
5.建立各零件模型
6.进行装配和修改
7.制作展示动画。
8.撰写说明书,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1- 3 周 完成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
4-11 周 圆塔式智能立体单车库结构方案设计,建立模型,完成中期报告。
12 周 圆塔式智能立体单车库的零件进行强度和有限元分析,出二维工程图。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王允如. 地下自行车库规划与设计[j].住宅科技, 1988(9):26-31.
[2]钟定佐. 新式立体单车库 ——共享单车停放问题的新出路[j].中国商论, 2017(33):158-159.
[3] 钟方飞,朱 亮,黄先君,等. 液压电梯式立体自行车库液压系统设计[j].甘肃经济,2016,32(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