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磁场探测系统的研制及初步应用分析开题报告
2022-01-11 17:14:48
全文总字数:3545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雷电是自然界中的强放电现象,据估计,全球每年大约发生10亿次雷暴,地球上每时每刻都有2000个雷暴区在活动。雷电是一种典型的自然强电磁危害源,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会引起森林火灾,对航空、航天、电力、通信、建筑、石油化工等国防和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另外,由于闪电辐射的电磁波频谱极宽、强度极大,常常干扰正常的无线电通信和飞行器的遥控从而造成事故。在20世纪末联合国组织的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雷电灾害被列为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随着计算机、微波站、智能传感器、电子信息显示与处理等弱电设备的广泛普及与使用,雷电造成的损失大有上升趋势。因此,在现代信息社会,各国都很重视雷电的研究、监测及防护。
雷电监测定位在雷电研究、监测及防护领域中处于核心地位,其意义在于:首先,通过遥测方式能大范围、较准确地提供雷电发生的时间、位置、强度等放电参数,供雷电科学家进一步研究雷电的放电特性和其他更细致的物理过程,为进一步认识、防护雷电提供科学依据;其次,通过实时监测雷暴的发生、发展、成灾情况和移动方向及其他活动特性,对一些重点目标进行类似于台风的监测预报,使雷电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第三,雷电往往和暴雨、飓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现象有很强的相关性,监测雷电活动的范围和频度是监测、预报上述灾害性天气的手段之一;第四,雷电的监测及准确定位在电力系统雷击故障点的巡查、森林雷击火灾的定点监测、火箭卫星发射场附近的雷电预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目前,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布有全国和地区雷电监测定位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代vlf/lf频段的雷电监测定位系统起源于1976年美国krider等成功地对原双阴极示波器闪电探测仪的改进。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智能化的磁方向闪电定位系统(aldf),并在之后增加了云地闪波形鉴别技术。1986年,美国大气科学研究公司研制的时差法(toa)雷电定位系统形成。进入90年代,由于gps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原测向系统的基础上增加时差功能,称为时差测向混合系统(impact),之后进一步升级为时差测向混合云地、云闪探测系统(impact-esc),并在美国、加拿大布设187个站,形成了现在的北美闪电监测网。
现代雷电放电过程观测研究表明,不仅云地闪回击过程辐射vlf/lf脉冲信号,云闪正负电荷中和过程(云闪闪击)也产生较强的vlf/lf脉冲。2007年,德国慕尼黑大学天电研究小组研制了linet闪电监测网,不仅能同时探测云地闪、云闪,还能提供三维定位,定位精度达到150米。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论文主要目的是设计一种雷电磁场传感器,实现对雷电的辐射磁场的数据采集和传输。本传感器将采集到的雷电磁场信号经过差分放大电路、高通滤波器、跟随器传输至数据采集软件,并且结合gps授时系统,记录雷电磁场信号波形和时间,进行雷电定位,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引言、本文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对雷电的探测现状,最后阐述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为雷电磁场探测的基本原理、天线的参数设计和实现方案以及天线的频响曲线标定,为接收良好的磁场信号奠定基础。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1、2017年10月-2018年3月,阅读相关文献,基本拟定毕业论文题目以及相关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等,并撰写开题报告、论文提纲,完成开题。
2、2018年4月,在初步结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论文相关的内容,进行全面完备的分析,并撰写论文初稿内容。
3、2018年5月,对论文初稿进行修正并与指导老师交流想法,完善资料, 进行改进,完成二稿。按学校关于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格式要求,对论文的格式进行全面修改,完成论文。
4. 参考文献
[1] 王道洪,郄秀书,郭昌明. 雷电与人工引雷[m]. 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00.
[2] 王锋, 刘美全, 徐章遂. 磁天线参数设计及实现方案[j]. 信息技术, 2014, (8): 112-114.
[3] 李皖, 周璧华, 马洪亮, 刘培山, 丁雅菲, 徐云. 雷电电磁脉冲三维磁场测量系统初探[j]. 电波科学学报, 2013, 28(2):267-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