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献综述
2020-05-15 21:53:21
文献综述 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地铁由于其速度快、全天候、大容量、安全、准时、受环境影响小优点,同时又具有能降低地面嗓音、减少城市污染的特点,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最有效手段。
由于地铁封闭性强、起停频繁、客流量大且空间布局有限,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很容易给乘客的生命及财产带来严重威胁,后果非常严重[1]。
地铁作为一个城市的公益性服务行业,直接服务于大众,安全是其运营的永恒主题。
由于地铁具有绝大部分线路和车站处于地下、较为封闭、人群聚集量大、公众疏散困难等特点,一旦发生事故很难控制和救援,人员伤亡、设施设备和财产损失往往相当严重。
1995,年日本东京地铁受到沙林毒气袭击,导致12人死亡,5500多人中毒,1036人入院治疗,震惊世界。
2003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地铁1079号列车上人为纵火,造成近200人丧生,数百人受伤,车站设施损坏严重等等[2]。
为了有效应对地铁日常运营时可能突然发生的火灾、爆炸、设备故障、恐怖袭击等灾害事件,世界各国地铁在硬件方面设置了各种防灾报警和救灾装置。
同时,又从软件角度入手深入研究安全管理的模式,其中建立并运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就是一种成功的方法和经验。
对国际、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所查实的100余件事件、事故案例进行研究[3],引发地铁突发事件的因素主要包括火灾、爆炸、毒气、供电故障、车辆故障、列车脱轨、相撞、地震、水灾等多个类型。
通过具体分析,从中可以看出火灾事故是威胁市轨道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4],其次就是停电事故,继而是车辆事故,其他类型的事故虽很少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