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热电发电新型电源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最大功率跟踪与拓扑结构优化)任务书
2020-02-18 17:24:28
1. 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
我国在汽车发动机排放的尾气处理欠缺有效方法,大量废热造成了巨大的能量浪费和环境污染。利用热电器件吸收尾气废热进行温差发电。
在此背景下,本课题拟在此基础上研究车用热电发电新型电源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调查研究国内外热电发电的研究动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 毕业设计(论文)主要任务及要求
1.通过本课题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翻译与本课题相关的英文资料;
3.查阅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中,要求了解本毕业设计相关专业知识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以及本毕业设计领域技术发展历史中的重大突破的背景和影响,并理解本毕业设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背景和意义;
4.掌握一种汽车尾气废热发电装置-锂电池组-ISG弱混合动力的多能源动力系统的提出及计算方法;
5.通过考虑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与社会(或者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关系,体现节能环保意识和技术经济性能,提出加强重点设备运行维护等措施;
6.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数字仿真(譬如MATLAB仿真软件),对本毕业设计要求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7.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或说明书。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不得有抄袭现象,理解基本职业道德、规范与履行责任的含义及其影响。
8.期望能够自主完成毕业设计内容,同时积极参与课题研讨,提高专业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
3. 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任务的计划与安排
1-2周,完成开题报告和文献翻译,完成开题答辩;
3-4周,熟悉汽车尾气废热发电装置-锂电池组-isg弱混合动力的多能源动力系统;
5-8周,搭建热电发电装置的台架系统,熟悉相关软硬件设施,完成三轮不同工况的测试和数据收集;
4.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征,黎启柏.排气流强化热电转换系统传热特性数值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1,(05): 59-61.
[2]刘洪阳,刘万钊,贺强,等.发动机排气管余热发电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30(3):70-72.
[3]明臣魁, 徐江荣, 刘斌. 汽车尾气-热电材料耦合传热过程的CHT模拟[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1,(1): 91-93.
[4]李博,徐江荣.尾气余热多孔介质热电材料发电的数值试验[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1): 74-77.
[5]刘斌,徐江荣.柴油机排气管恒温进气的内流场数值模拟[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1): 92-95.
[6]高卫民,等.汽车尾气余热发电装置[P]. CN200820154751.9,2008.10.31.
[7]Zhang J, Song L, Madsen G K, et al. Designing high-performance layered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through orbital engineering[J].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6, 7:10892.
[8]胡琴,黄亮,全睿.汽车尾气余热发电气道温度检测系统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1,(02): 236-238.
[9]张明利.汽车尾气余热发电测试平台的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1.
[10]胡琴.汽车尾气余热发电集热系统设计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1.
[11]全书海,全睿,黄亮,等.一种汽车发动机尾气余热热电转换台架试验装置及控制方法[P]. 申请号200910272747.1,2009.11.13.
[12]全睿,唐新峰,全书海,等.串联式汽车尾气热电转换系统台架试验[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46(5):677-682.
[13]R.Quan, X.F. Tang, S.H. Quan, et al. Design of a Novel Heat Exchanger Usingin Automobile Exhaust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J]. Advanced MaterialsResearch.2012,430-432:1428-1432.
[14]邓亚东,范韬,郭珣,等.汽车尾气温差发电装置及热电模块的布置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32(2):265-267.
[15]苏楚奇,代宏伟,辛珍阳.汽车尾气温差发电装置通道结构的设计与分析[J].汽车科技,2011,2:15-18.
[16]邢号彬,范文,王计广,等.汽车尾气温差发电装置中热电模块的散热方式研究[J].汽车零部件,2011,9:67-68.
[17]郭珣.汽车尾气温差发电效率的影响因素[J].汽车工程师,2011,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