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维精密机械有限公司2号生产研发楼电气设计文献综述
2020-06-07 21:29:43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
文 献 综 述 一、摘要 本文在综合一些近几年的有关科研建筑电气设计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电气设计中的供配电、照明、防雷、接地等方面的相关要点。 【关键词】 科研建筑 电气设计 供配电 照明 防雷 接地 二、前言 科研建筑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在科研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做到坚固持久、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经济适用,同时要确保科研人员的安全、健康和建筑周围的环境的安全。 三、建筑配电系统 建筑配电就是指建筑所需的电能的供应与分配。建筑配电要很好地为人的生活服务,切实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用电需要,并做好节能工作,就必须达到下列条件: 1.安全 在电能的供应、分配和使用中,不应发生人身事故和设备事故。 2.可靠 应满足建筑用户对配电可靠性即连续供电的要求。 3.优质 应满足建筑用户对电压和频率等电能质量的要求。 4.经济 供电系统的投资要省,运行费用要低,并尽可能的节约电能的减少有色金属消耗量。 配电系统设计原则:在确定供电电源时,应结合建筑物的负荷级别,用电容量、用电单位的电源情况和电力系统的供电情况等因素,确保满足供电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的要求。 四、照明系统 照明设计的内容主要有光源的选择,灯具的选择与布置、照度计算,不同功能建筑和不同功能房间的照明设计,景观照明、环境照明和障碍物标志灯等的设计,照明配电方式,照明配电设备的选择与布置,应急照明系统设计等。 照明光源的选择应根据所使用的的场所不同,合理的选择光效、显色性、寿命、启动点燃和再点燃时间等光电参数。本着节能的原则,应优先采用高光效光源和高效灯具。应急照明系统应与正常照明分开,独自成体系,由两路电源或两条回路供电,自动切换。 照明设计的目的在于正确运用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可行性,来创造满意的视觉条件。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的建筑空间,需要营造各种不同的光环境,以满足不同使用功能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便于进行视觉作业。2、促进安全和防护。3、引人注目的展示环境。 一个好的照明设计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照明电气系统的可靠性、便于维护性和节能环保。 (2)光照度的适切性#8212;#8212;适宜的照度。 (3)光环境的舒适性和良好气氛#8212;#8212;恰当的光色和好的显色。 (4)控制令眼睛不舒适的炫光。 进行照明设计的步骤: 1.确定照明方式和照明种类。 2.选择光源和照明器的类型。 3.进行照度计算,确定光源安装功率。 4.确定供电电压和供电方式。 5.确定照明配电系统。 6.选择导线和电缆的型号和布线方式。 7.选择配电装置、照明开关和其他电气设备。 8.绘制照明平面布置图,同时汇总安装容量,列出主要设备和材料清单。
五、防雷与接地系统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防雷设计要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指施,防止或减少雷击建筑物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财产损失,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建筑物防雷设计,应在认真调查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的基础上,详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布置。 第三类防雷建筑,应采取防直击雷、防侧击和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1.防直击雷 接闪器宜采用接闪带(网)、接闪杆或由其混合组成。接闪带应装设在屋角、屋脊、女儿墙及屋檐等建筑物易受雷击部位,并应在整个屋面上装设不大于20m#215;20m或24m#215;16m的网格。为防雷装置专设引下线时,其引下线数量不应少于两根,间距不应大于25m,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Ω。 2.防雷电感应 为防止雷电流流经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时产生的高电位对附近金属物或电气线路的反击,引下线与附近金属物和电气线路的间距应符合规范要求。 3.防雷电波侵入 对电缆进出线,应在进出端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金属导管等与电气设备接地相连。架空线转换为电缆时,电缆长度不宜小于15m,并应在转换处装设避雷器。接闪器、电缆金属外皮和绝缘子铁脚、金具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Ω。对低压架空进出线,应在进出处装设接闪器,并应与绝缘子铁脚、金具连在一起接到电气设备的接地网上。当多回路进出线时,可仅在母线或总配电箱处装设接闪器或其他形式的浪涌保护器,但绝缘子铁脚、金具仍应接到接地网上。进出建筑物的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处应就近接到防雷或电气设备的接地网上或独自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Ω。
六、建筑电气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人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建筑结构和外观,而是将注意力转向了建筑内部结构建设,例如电气结构设计。随着建筑电气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行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定和坚实。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的市场前景更加广阔,而且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正向着绿色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
参考文献: [1] 庞传贵,王晋恒.再谈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接地基础知识.建筑电气[J]. 2016 [2] 庞传贵,王晋恒.单电源TN接地系统的做法探讨.建筑电气[J].2016 [3] 曹滨, 周璠.现代园林式科研建筑的设计探索#8212;#8212;苏州有色金属加工研究院园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管理,2014 [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编著. 200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电气[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9 [5]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编.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M] .第三版.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005 [6]徐峥嵘.科研建筑设计要素的探究与创新. [7]薛振.产学研合作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建筑设计.2015 [8]李敬虎. 功能多元化趋势下当代高校科研建筑设计研究 [9]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编.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2007 节能专篇 电气[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7 [10]高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编.景观与建筑设计系列 科研建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11]Energy codes and lighting in smart buildings [12]刘思亮.建筑供配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陈杰.关于科研办公建筑物电气设计的建议.现代物业[J].2012 [14]张九根主编.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基础[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15]马誌溪主编.电气工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