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理工学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正文

基于sensorless的同步整流Boost PFC控制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17:27:47  

1.目的及意义

1课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

1.1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开关电源为代表的电力电子设备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计算机、电子产品以及通信设备的供电系统中,给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由于开关电源输入级采用二极管构成的不可控整流电路,在每半个工频周期内,只有在输入电压瞬时值大于负载直流电压时才有输入电流,往往会导致输入电流不是正弦波(如图1所示),这就使得电源的输入功率因数很低,进而给电网带来大量谐波污染。

图1 二极管整流电路及输入电流波形

电源设备产生的谐波不仅会降低电能的传输利用效率,同时也会对电气设备、通信系统产生干扰,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为此,一些国家与国际组织相继提出了谐波限值标准,如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国际电工委员会等相继提出了谐波限制标准,如IEEE519-1992与IEC61000-3-2[1]。我国也于1994年和1998年分别颁布了(GB/T14549)与GB17625.1-1998等谐波标准[2]。解决谐波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对电子设备进行电路优化设计,使得输入电流与电网输入电压为同频同相的正弦波形,功率因数的数值接近于1,从而达到谐波标准的要求,即PFC技术。长期以来,PFC技术一直是开关电源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最早的PFC是采用电感和电容构成的无源网络进行的,但这种无源PFC的功率因数偏低,故而后面出现了功率因数更高的有源PFC。最早的有源PFC电路由晶闸管电路组成;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出现了现代有源PFC技术,而该阶段则主要研究工作于CCM模式下的BOOST 变换器。20世纪80年代末期,Doc.S.D.Freeland首先提出了DCM模式的概念,K.H.Liu首先采用“电压跟随器”来对这种模式的PFC技术进行描述,因此,DCM模式控制又称为电压跟踪方法。1992年的IEEE电力电子专家会议(PESC)设立了功率因数校正专题,可以看作是有源PFC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1994年开始,将PFC技术与软开关技术相结合成为PESC的会议重点,软开关技术主要通过降低开关管的开关损耗,来提高效率[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