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压压缩机气缸缸内流场有限元分析文献综述
2020-04-15 20:19:26
1.目的及意义
1.1基本背景
压缩机是提高和传送高压气体的一种通用机械。它是将原动机(通常是电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气体压力能的装置,是压缩空气的气压发生装置。空气压缩机的种类很多,按工作原理可分为容积式压缩机,往复式压缩机,离心式压缩机。容积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是压缩气体的体积,使单位体积内气体分子的密度增加以提高压缩空气的压力;离心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是提高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使气体分子具有的动能转化为气体的压力能,从而提高压缩空气的压力;往复式压缩机(也称活塞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是直接压缩气体,当气体达到一定压力后排出。空气压缩机的选择主要依据气动系统的工作压力和流量。 气源的工作压力应比气动系统中的最高工作压力高20%左右,因为要考虑供气管道的沿程损失和局部损失。如果系统中某些地方的工作压力要求较低,可以采用减压阀来供气。空气压缩机的额定排气压力分为低压(0.7~1.0MPa)、中压(1.0~10MPa)、 高压(10~100MPa)和超高压(100MPa以上),可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
1.2目的及意义
气缸作为气体运输的载体,缸内气体流动所产生的压力损失将是影响压缩机能效的主要原因,由于压缩机在工作中对不同气体压力的需求都可以通过对气缸中气体的压缩或膨胀得到满足,所以气缸内气体的流动分析对改善压缩机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阀口作为气缸和气腔的唯一连接通道,其内部气体流动的研究也是气缸流场分析的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气缸流场的性能主要依据输气量来评价,而输气量是由曲轴转速、阀口面积、工况等压缩机参数决定,另外其还受阀片的反作用力影响。所以若想提高往复式压缩机气缸流场的能效,则必须分析气缸流场中气体的流动情况、气缸流场在不同压缩机参数下的压力损失以及阀片运动对气缸流场的影响。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气缸内部流场的压力损失直接影响压缩机的能效。而气缸流场作为往复式压缩机的工作核心,它不仅是判断往复式压缩机工作状况的依据,也是分析其他相关部件受力情况的基础,因此气缸流场必然与压缩机的经济性与稳定性息息相关,所以气缸流场的研究对提高压缩机能效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外,很多外国学者在对压缩机的工作过程进行模拟的同时都对气缸流场进行了分析研究,他们通常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往复式压缩机工作过程中的压力变化,或通过建立简化后的气阀及气缸模型来进行数值模拟,其中 M.G.MEERE 等人曾利用一个耦合系统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和正式的渐进化数字解决方案建立了数学模型,描述了制冷工质在压缩机气缸内压力、密度和温度的变化。Pascal Stouffs 经过试验得出了气缸流场的 P-V 图,可惜在此次试验中阀片的运动没有被记录,只能根据其他数据推测出气缸壁因摩擦等原因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损失。Touber 利用经典理论建立了压缩过程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求解算术和常微分方程快速的估算出能耗等系统参数,但所估算得到的数值只能作为分析参考。在压缩机气缸流场能耗分析中,除了整体分析气缸流场外,Chung 则是通过数值模拟着重研究气阀的能耗问题,模拟求得了流体通过排气阀的压力损失。Longo 和 Gasparella、Srinivas、Padmanabhan和 Zhou 等则是依据气阀有效流通截面理论,对阀口和阀片之间流动的流体进行建模,对气缸流场中阀口部分压损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阀口做了优化,使工质流经阀口处的压损降至压缩机压损的 10%。总之,在往复式压缩机的气缸流场研究中,为了改善气缸流场的能效,设计研究人员先后通过整体和局部分析方式不断地做了大量的数学建模与仿真模拟去寻找影响气缸流场压损的原因。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压缩机技术由于研究起点低则相对薄弱,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压缩机行业却发展迅猛。其中很多研究机构和高校都对压缩机的能耗问题进行了仿真分析。因为气缸流场压力损失主要存在于吸、排气过程中,所以马建民以流体动力学为理论基础,推导出了制冷压缩机吸、排气平均相对压力损失的通用公式。吴立志、赵斌则是选择对气缸工作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前者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求解,后者则是采用 ANSYS/Fluent 软件进行分析,但二者对气缸工作过程的模拟研究都是非连续性的,故存在一定的误差。而朱冬提出了一种建立气缸吸、排气二维模型的方法,为气缸三维模型的创建提供了参考价值。王应来介绍了变频调速技术在往复式压缩机上的应用、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但并未明确指出曲轴转速对气缸流场压损的影响趋势。谢轶男,李辉等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往复压式缩机进行了气阀流道及气缸的建模,然后通过Fluent软件对气缸流场进行了求解,最后根据所得的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详细的绘制了气缸内气体动态压力随曲轴转角的变化趋势曲线,但对气缸流场的云图描述却比较粗糙。
{title}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2.基本内容和技术方案
2.1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