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与作者学术水平的评价研究开题报告
2020-04-25 20:19:4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基于引用次数等指标探究目前在各类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学术水平,以及通过已发表的科技论文对作者的学术水平进行评价的方法,并结合两者进行综合评价。找出衡量科技论文学术水平的特征,选择合适的考察科技论文及其作者的学术水平的统计学方法,通过构建相应的统计模型或算法分析科技论文及作者学术水平,并提出针对通过论文发表情况进行科研人员考核办法的建议。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对科学论文的评价,通用的方式有同行评议和关于引文的量化考核两种方法。2010年,有学者提出了“altmetrics”作为学术论文评价指标,国内将其翻译为“选择计量学”、“补充计量学”等。heather piwowar在2013年指出,“altmetrics”其实是一种以社交网络为基础的的学术论文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收集网络上关于学术论文的浏览和引用数据来确认其受关注程度。与传统的方法相比,用这种方法评议学术论文影响力更具有时新性,并且广泛调动了公众的参与,成本也更为低廉[1]。
在评价科学论文作者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方面,2005年美国的物理学家j.e.hirsch提出来了h指数。h指数是关于论文被引次数计量指标,即一个科研人员至多有h篇论文被分别引用了至少h次。在此以后,大量的学术水平评价方式研究都是在h指数的基础上进行。2014年,fred y.ye和loet leydesdorff对h指数在学术成就的评价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讨论。他们认为,h指数可以写成包含三个向量的矩阵形式,矩阵中包含了论文引用次数小于h指数、高于h指数部分及未被引用部分。他们认为这个矩阵中的每个元素都可以进行有意义的解释,并且可以结合其他指标对个人学术影响力进行更科学的评价[2]。2017年,ananad brhari在h指数、e指数和关于h指数的iw(h)指数的基础上提出来了整合了三种指数优点的em指数。其中,e指数强调h指数所限定的文章中被高频次引用的文章,iw(h)指数着重于某位作者在不同时间段内的h指数。em指数则在此基础上考虑了某作者所有论文中,被引次数未达到h次的论文。em指数是一个向量,即e=(e1,e2,e3,···),其中e1为某科研人员的h指数,e2为利用h指数限定的所有文章被引次数减去h指数后的被引次数计算出来的h指数,依次类推直到h指数的值为0。利用em指数对科研人员进行学术水平评价,比h指数更为全面准确[3]。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研究的基本内容:
(1)找出评价已发表的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各项指标,如引用频次、发表期刊影响因子、同行评议;
(2)判断评价科技论文作者学术水平的参考因素,如发表论文数目、论文被引用次数;
(3)建立基本统计模型:混合效应模型,并结合回归分析方法;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1-3周:搜索并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对国内外各类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阅读,了解不同学者对该题目的研究内容,并同时完成英文文献的翻译:
第4-9周:结合参考文献,总结目前已有的科技论文水平及作者学术水平的方法,概括科技论文水平及作者学术水平的主要特征,设计自己认为能够有效度量科技论文水平及作者学术水平的其他方法;
第10-13周:确定所需参数,建立多元线性模型;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heather piwowar. value all reaserch products.nature. 2013,439(7431):159.
[2] fred y.ye,loet leydesdorff.the “academic trace” of the performance matrix: a mathematical synthesis of the h‐index and the integrated impact indicator.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4:742-750.
[3] anand bihari,sudhakar tripathi.em-index:a new measure to evaluate the scientific impact of scientists.scientometrics.2017,6:659-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