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权主要定价模型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2020-04-26 12:48:27
期权(Option),是一种选择权,指是一种能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特定商品的权利。
它是在期货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金融工具,给予买方(或持有者)购买或出售标的资产(underlying asset)的权利。
期权的持有者可以在该项期权规定的时间内选择买或不买、卖或不卖的权利,他可以实施该权利,也可以放弃该权利,而期权的出售者则只负有期权合约规定的义务。
随着一次又一次股票市场的波动带给人们的动荡,投资者不再一味的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资产,而是以一种更为理性的方式进行投资,期权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
而期权的定价理论也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在此我们将期权的定价理论以B-S模型为基准分为两个阶段:传统期权定价理论阶段和现代期权定价理论阶段,以此我们将会介绍各个阶段出现的重要的理论发现。
传统期权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最先由数学家L.Bachelier提出,他创新性的提出了运用(Brown motion)布朗运动来刻画股票价格的变动趋势,并阐释了对应的定价公式 [1]。
可是其理论是建立在无风险利率为零的假设之上,且计算出的股票价格可以为负显然与现实情况不相符,可是仍然为之后的研究巩固了基础。
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Myron Scholes和Fischer Black运用套期保值的思想,在股票价格服从几何Brown运动的基础之上,利用伊藤引理得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B-S期权定价模型,为金融衍生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2]。
现代期权定价理论:尽管B-S期权定价模型为现代期权定价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但是其无法具体阐释股票资产收益率呈现的”尖峰,厚尾”的特征以及股价在不同时间段存在的长期自相关和自相似性的现象。
1993年Heston针对B-S模型较为严苛的条件,放松了波动率为常数的假设,提出了带有解析式的SV模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