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农林类 > 生态学 > 正文

UV-B对菹草成株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响应开题报告

 2021-12-11 16:29:0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菹草是眼子菜科单子叶植物,沉水性多年生草本,产于我国南北各省区,为世界广布种,生于池塘、湖泊、溪流中、静水池塘或沟渠较多,水体多呈微酸至中性。 研究发现,菹草具对锌、砷等金属有净化作用,也大量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可净化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在抑制藻类生长方面也有显著作用,菹草的适量生长有利于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发展。目前,全球范围内,浅水湖泊氮、磷无机盐含量大幅提升,水华现象频发,藻类植被逐渐占领湖泊,促进沉水生物衰减,而菹草作为一种典型的沉水植物,它在秋季发芽,冬春生长,4~5月开花结果,夏季6月后逐渐衰退腐烂。菹草死亡后,植株体与根部分离,断开的分枝悬浮于水体上层,有的浮于表面,由于水体环境存在许多分解者,菹草会迅速腐败降解,释放出c、n、s、p等易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加重水体的营养化程度。利用叶绿素a 荧光测量技术研究uv-b辐射对菹草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探索菹草的衰亡机制,分析荧光参数的变化,对治理湖泊水华现象及控制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具有一定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全球湖泊富营养化加重,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沉水植被衰退的现象[1-2],而菹草作为一种典型的沉水植物,它在秋季发芽,冬春生长,4~5月开花结果,夏季6月后逐渐衰退腐烂[3]。菹草死亡后即由基部断开,从水底底泥中脱离,浮于水表,在水中细菌和自身分解作用下,菹草会迅速腐败降解,释放出c、n、s、p等易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4],加重水体的营养化程度。由于夏季水温较高,这个过程可在几天内完成。对于野外菹草在春季迅速生长、夏初开始衰败死亡这一现象,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着重研究其衰败的原因[5]。苏胜齐等[6]研究表明,强光照是造成菹草春末夏初大量衰亡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在菹草生长的前期阶段,由于水体庇护,水下菹草的生长不会受到光照的抑制,随着生命的进程,菹草接受光照的时间增长,到生长后期,强光照成为阻碍菹草正常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随着菹草株高的增长,与水表距离的缩短,uv-b辐射剂量高达一定程度,会促进菹草的提前衰亡[7]。为了了解强光中真正起作用的波段,有学者做了相关的研究,在江苏省水环境中试平台玻璃温室内,菹草可四季持续生长,且植株株高显著高于野外,可达两到三米,是生长水深的2~4倍,但其分枝的数量大幅度减少[6]。江苏省水环境中试平台温室内外光照强度基本没有变化,与之相反,紫外辐射的强度变化极显著(以uv-b的变化为主,uv-a削减较少),室内的uv-b辐射剂量与外环境相比,减少量达到90%以上[5]。众多学者研究表明,uv-b 辐射对陆生植物和水生生物的生长生殖都有较大负面影响。研究发现,在一些海域uv-b 辐射对海水的穿透力度较大,可到达海平面以下几米甚至几十米处,进而危害水生生物的生长[8-9]。在长江中下游游湖泊中,紫外辐射大多可穿透湖水到达湖底,从而抑制湖底沉水植物的生长[10-11],从沉水植被衰退的原因着手,使湖泊水环境有利于沉水植物的正常健康生长繁殖,恢复草型植被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地位,是治理富营养化湖泊的一个有效途径[12-13]

光合作用是植物最敏感的生理过程之一,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是叶绿素[14-15],而叶绿素荧光是一种特殊的分子荧光,不仅具有分子荧光的特征,由于参与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过程,其荧光产率包含了光化学反应中的许多有用信息[16]。叶绿素荧光不仅能反映光能吸收、激发能传递和光化学反应等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过程,而且与电子传递、质子梯度的建立及atp合成和co2固定等过程有关。几乎所有光合作用过程的变化均可通过叶绿素荧光反映出来,而荧光测定技术不需破碎细胞,不伤害生物体,故叶绿素荧光作为光合作用研究的探针而得到广泛应用。活体叶绿素荧光是一种无干扰的快速评估光合作用影响的指标[17],因此研究uv-b辐射对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实验共设1个对照组,3个处理组,处理组分别用透明渔网进行压迫处理。用渔网将菹草植株压迫至水面相应位置,距离水面高度分别为10cm、20cm、30cm,分别记为D10、D20、D30;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记为CK。所有处理组在桶正上方均用适当长度的不锈钢支架悬挂UV-B 日光灯管,用150W/cm2高剂量UV-B辐射每日照射8小时,每组设三个平行对照。温室大棚对光照有一定的削弱,与外环境相比温室内的光照衰减不显著,仍可达室外的90%。紫外辐射对大棚的透过率主要从UV-A和UV-B两部分分析,其中UV-A经大棚后仅衰减不到40%(室外最高为10.67W/m2时,室内有6.45W/m2;室外最低1.76W/m2时,室内有0.97W/m2),UV-B的衰变极其明显,经大棚的透过率不到5%。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本实验的菹草石芽于2015年11月30日从南京市玄武湖采集,将其暴露于室外自然光照下进行萌芽,长出幼苗后每18株种植于盛有底泥的花盆(15cm12cm10cm)中,然后放入装有自来水的白色塑料大桶(桶口直径为65cm,桶高96cm)中培植,生长持续一段时间后,从中选择长势相差不明显的幼苗移至温室大棚内继续培养,待菹草株高长到55~60cm时,开始观测。分别于实验开始当天、第18 天、第32 天、第58天的8:30 —10:30 在各平行组分别随机选定3株菹草,并对可直接通过仪器测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先将选定的植株进行暗适应20min 后,打开叶夹,并开启检测光( 0.15 μmolm-2s-1) 可测得到基础荧光 Fo,然后由饱和脉冲光 ( 4000μmolm-2s-1, 0.8 s) 测得最大荧光 Fm。把叶片在自然光下适应20 min,当荧光基本稳定时可测定稳态荧光产量( Ft)、光下最大荧光( Fm′) 以及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 Yield)。

4. 参考文献

[1]melzera.aquatic macrophytes as tools for lake management[j]. hydrobiologia,1999,395(396): 181-190.

[2]scheffer m,jeppesen e.alternative stable states[j].ecological studies,1998,131(54): 397-406.

[3]chi j. phthalate acid esters in potamogeton crispus l.from haihe rive,china.chemosphere,2009,77( 1) : 48-5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