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筑智能环境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2022-04-07 20:36:1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建筑产业结构正在向高增值型与知识集约型转变,智能建筑将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信息技术带动建筑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固有优势和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是 21世纪建筑事业发展的方向。
我国于 2007 年 7 月正式实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其中对智能建筑的定义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1研究内容
(1)通过相关资料,调查分析哪些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室内人们的舒适度。了解并分析建筑智能环境学的相关内容,对影响环境的因素进行研究。为了了解人的舒适度和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智能环境的评价研究。基于智能环境的评价,介绍室内环境的几种常见的相关评价方法进行对比。
(2)将这些不同环境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解,进行建筑环境的综合评价分析。合理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室内环境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第一步,阅读文献,了解环境的相关影响因子和评价要素。依据智能环境的评价要素,分析现有智能环境评价方法的优缺点,选择学校智能环境的综合性评价方法。
客观评价通过量检测室内各类环境因素,对照各项环境指标确定环境品质;而主观评价则通过对居住人员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其满意程度,继而对环境品质做出判断。这两种评价方法各有其不足之处,良好的室内环境不仅要求各项环境指标达到标准,同时也需要使人们感到舒适满意,因而现在较为常用的室内环境评价方法是将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结合起来,综合评价的方法。
第二步,根据前文所提出的评价要求,参照相应规范,设计模糊神经网络评价系统。分析模糊系统与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并分别对比其优缺点,找出其优势互补的理论依据,继而提出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的优越性,而后分析模糊神经网络的分类及其基本模型。
4. 参考文献
[1]谷立静, 林波荣, 顾道金,等. 中国建筑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的终点破坏模型[j]. 科学通报, 2008, 000(015):1858-1863.
[2]黄晨.建筑环境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 黄超,周志平,王荣. 基于灰色聚类分析方法的某高校建筑物室内空气品质评价[j]. 制冷与空调,2010,10(6):104-107.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第01周(2022-3-1~2022-3-7),在此之前利用假期查阅资料并熟悉课题研究内容,熟悉相关规范、熟悉环境评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2)第02~03周(2022-3-8~2022-3-14),进一步系统化地检索文献、英文文献翻译,撰写开题报告,确定研究方案。 (3)第04周(2022-3-15~2022-3-21),熟悉建模工具及仿真软件matlab并初步建立系统模型。 (4)第05~08周(2022-3-22~2022-4-18),熟悉评价要素和方法,建立模糊评价模型,画出评价流程图。 (4)第09~11周(2022-4-19~2022-5-9),评价效果方案设计并进行仿真,撰写论文提纲。 (5)第12~13周(2022-5-10~2022-5-23)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撰写论文。 (6)第12~13周(2022-5-11~2022-5-24),修改、检查、完善。 (7)第14~15周(2022-5-24~2022-6-6), 整理毕业设计文档,撰写、修改毕业设计论文。 (8)第16周(2022-6-7~2022-6-13),提交毕业论文,准备答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