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移动智能终端的人脸识别算法优化与实现开题报告
2021-08-14 16:13: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人脸识别作为计算机图像分析与处理最成功的应用之一,在近年来获得了极大的关注[1]。一方面,人脸识别的商业应用和司法应用越来越多,需求强劲。典型的应用包括扫描人脸进行手机解锁和电脑账号登陆,安防监控系统通过人脸识别阻止不法分子进入防护区域,大型超市通过“刷脸”进行支付等等[2]。另一方面,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也极大地促进了人脸识别研究的发展。近些年来,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在全国各个城市进行大力推广,我国安防市场的需求也随之迅速升温,人脸识别已经开始被列为平安城市、智慧城市使用过程中的强制标准[3]。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工业界,都对人脸识别的研究抱以极大的热情。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在推进人脸识别的快速发展。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计算速度不断提升,存储容量不断增大,在移动智能终端上进行人脸识别成为了可能,由此给人脸识别技术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支付宝已经率先推出了“刷脸”服务,通过手机扫一下人脸就可以完成支付[4];atm取款机通过扫描人脸就可以完成身份认证,用户无需输入密码即可提取现金[5];企业和单位安装人脸考勤机,通过“刷脸”完成日常的考勤工作。然而,与传统的pc机相比,移动智能终端的处理速度尚且不能满足复杂应用的需求,人脸识别的速度成为限制其广泛应用的最大瓶颈之一[6]。
国外对人脸识别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7],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主成分分析(pca)是一种经典的人脸识别方法,由于计算量大,识别率不高,因而未能广泛使用[8]。局部二值模式(lbp)是基于人脸局部特征的一种人脸识别方法,计算简单,识别率较高,然而对于姿势和表情非常敏感[9]。弹性束图匹配(ebgm)是基于人脸特征点的一种人脸识别方法,计算量较小,识别率高,对于光照和表情都有较好的鲁棒性,因而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10]。在标准ebgm中,我们提取人脸中的25个特征点,并提取每个特征点处的gabor小波系数,构建一张人脸束图。通过比较本地人脸束图库和待测人脸的人脸束图,寻找最相似的人脸图片,完成待测人脸的识别。国内对人脸识别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种实用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开始走进大众的生活中。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基本内容:
1)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现有的主流人脸识别算法,分析并比较各种算法的识别率和识别速度,并重点研究弹性图匹配(ebgm)算法,了解其算法原理和优缺点。
2)在安卓平台上实现ebgm算法,研究安卓多核并发编程技术,加速ebgm算法的执行。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一阶段(第1周—第3周):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并完成开题报告;翻译英文资料(不少于5000汉字),并交予指导教师检查。
第二阶段(第4周—第9周):了解人脸识别领域的主流算法,分析并比较各算法的识别率、识别速度和适用范围,重点研究ebgm算法。
第三阶段(第10周—第13周):在安卓平台实现ebgm算法,并采用cpu多核编程技术和gpu辅助计算技术提升算法的识别速度。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ahonen t, hadid a, pietik inen m. facerecognition with local binary patterns [m]. computer vision-eccv 2004.springer. 2004: 469-81.
[2] bhat f, wani m a. elastic bunch graphmatching based face recognition under varying lighting, pose, and expressionconditions [j]. elastic, 2015, 1(8):
[3] chen x, zhang c, dong f, et al.parallelization of elastic bunch graph matching (ebgm) algorithm for fast facerecognition; proceedings of the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hinasip),2013 ieee china summit am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 2013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