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磷农药对黑斑侧褶蛙外周血细胞的影响开题报告
2021-09-15 13:00:2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项研究选择适合我国东部地区代表性流域的土著水生生物保护目标物种黑斑侧褶蛙(蝌蚪)等进行研究,探讨有机磷农药对该物种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的形成的影响,建立适合我国典型流域水质基准研究的土著水生生物筛选技术,为进一步开展环境毒性效应指标的筛选研究提供必要的模式生物的技术支撑。通过研究有机磷农药对黑斑侧褶蛙外周血细胞的影响,以监测环境对动物及其生境的影响,达到保护动物和环境的目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微核试验 (Micronucleus Test) 是检查环境污染物对遗传物质染色体损伤效应的一种简便、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已被广泛地用来检测和监察各种理化因子对机体的致癌、致突变效应。1976年,Buckley 用水体中残留的氯成功地诱发银大马哈鱼( Oncorhynchus kisutch) 红细胞微核的形成, 这是最早报道的水体污染物诱发水生脊椎动物的微核试验。1982年,Hooftman 等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 EMS) 诱发泥荫鱼( Umbra pygmaca) 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的形成。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也选用无尾目蝌蚪以及泥鳅、黄鳝等鱼类作实验动物,用微核测试法检测具有诱变活性的污水、氟化物、农药、除草剂、环氧氯丙烷(EGH) 等,测定、评价水体污染物对水生生物遗传物质的损害及毒理效应。蛙类、泥鳅和黄鳝对污染物具有敏感性较高、取材方便、室内易饲养、涂片方便等优点,因此经常被作为实验材料。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1)几种有机磷酸农药对黑斑侧褶蛙微核形成的测定。
观察指标为微核和核质外凸、核内凹、核破裂、核变形、核内空泡、无丝分裂等各种类型的核异常,并统计其微核及核异常细胞率,结果均以千分率( ) 表示。
4. 研究创新点
两栖动物(黑斑侧褶蛙)具有水陆两栖独特的生活周期,卵和蝌蚪在水中生活,成体在接近水的陆地上生活,所以不仅可以监测水体污染,而且还可以对陆地的污染物进行监测;两栖动物具有特殊的生理学特性如皮肤呼吸,故皮肤的渗透性很强,所以对污染物的累积作用很明显,因此对水质的反应极为敏感,是监测环境因子变化的极好的指示物种。
本课题为环境保护部公益项目的一部分研究内容。本项研究选择适合我国东部地区代表性流域的土著生物保护目标物种黑斑侧褶蛙进行研究,探讨有机磷农药对该物种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的形成的影响,建立适合我国典型流域水质基准研究的土著水生生物筛选技术,为进一步开展环境毒性效应指标的筛选研究提供必要的模式生物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