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_毕业论文网

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章详情

拖曳式水下航行器系统六自由度运动特性仿真研究开题报告

 2021-12-18 19:46:53  

全文总字数:4177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 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1.1.研究目的

随着当今社会人口膨胀,能源危机日益严重。陆地资源开采过度,已经难以满足未来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而海洋作为占地球总面积71%的重要板块,蕴藏着大量的石油、矿产资源,必将成为未来人类发展的重要依赖。海洋资源开发也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海洋内部环境复杂危险,人类对于海洋的探索还十分有限。同时,中共十八大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为了将人类从复杂危险的海洋环境下解放出来,拖曳式水下航行器系统实现了人们对水下设备的远程操控。增加了人类对深海开发的可能性,在各类海洋勘探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水下拖曳系统在海洋学研究、海洋打捞救助、军事活动、海底铺设电缆、水下工业设施的使用维修、地质取样以及水下目标探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拖曳式水下航行器系统一般由拖曳船舶、拖缆和拖体组成。而拖曳式水下航行器属无人水下航行器,他能借助电缆输送能源,并且将有用的信息传回水面。其结构简单并且能以较高速度拖曳,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的海洋环境中,海洋环境的时刻变化干扰着水下拖曳系统的正常运行。海面的拖船以及拖缆上端时刻受到风浪、海流的影响。水下的拖缆以及航行器也受到海流、海水扰动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拖曳母船、拖缆、拖曳体受到的流体作用力具有非线性的特点。任何一个部分的运动状态改变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动状态。水面拖船、拖缆、拖体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相互作用。拖曳式水下航行器系统在作业中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会围绕平衡位置产生空间6个自由度上的不均匀运动[5]

1.2.研究的意义

不同的拖曳式水下航行器系统具有不同的要求。而为了满足他的使用要求,就必须了解其运动规律及其特性。对水下航行器拖曳系统的仿真研究可以预报各种机动条件下拖缆、拖曳体的运动响应和拖曳母船的运动状态改变。对于保证整个拖曳系统的高效运行和精准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水下航行器拖曳系统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准确的仿真运算预报拖曳系统的运动响应及规律,并探究各种因素对于拖缆运动的影响。海洋的环境干扰以及拖缆、拖船、拖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响应系统,而对它的研究对于了解拖曳系统,并且更好地对其进行控制,以及对保障拖曳系统的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海洋拖曳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研究分析

由于水下航行器拖曳系统的广泛应用,对于水下拖缆的运动特性研究也成了现代海洋技术的重要课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精确预报拖缆运动的研究。现代的拖曳系统,为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准确掌握拖缆的空间位置信息。广泛采用主动控制系统实时调整拖缆、拖体的位置,使其稳定工作,最大限度保证系统的定位精度和工作效果。

由于拖缆、拖体、拖船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水面拖船很难保持稳定的运行状态,并且还会产生垂荡、纵摇、偏航等不规律运动。同时还会导致水下拖缆、拖体偏离预期位置,最终影响水下航行器工作效果。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众多学者在建立拖体水动力模型的基础上,运用PID、LQI、Fuzzy、logic等控制方法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6]。一战期间,美国海军实验中心的Hayes设计了一个拖曳系统—拖曳式鳗鱼声呐系统。这是现代意义上拖曳系统的首次出现。而在随后的数十年内,拖曳系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根据用途不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拖曳系统[6]。由早期无拖体的简单拖曳系统,到现在拖体内安装探测装置控制设备的拖曳系统,其功能越来越完善。能够执行复杂的海洋勘测任务。

1.3.2. 拖曳系统运动仿真研究现状及分析

在目前的拖曳式水下航行系统水动力学模型中,其中拖曳拖缆的方程一般忽略了缆绳中的剪力、弯曲、扭转。由于缆绳受到非线性的水动力载荷,要准确地描述他的水动力特性十分困难。目前建立的用来描述水下揽胜水动力特性的理论模型大概有四种:有限元法模型、有限拆分法模型、直接积分法模型、集中质量法模型。这其中集中质量法和有限元法在海洋拖曳系统中运用十分广泛,有限拆分法更适合计算大时间步长的计算情况。近年来,很多科学家开发了水下拖曳系统的水动力模型。Chapman(1984)提出一个模型来描述水下拖曳系统的动态行为,Koterayama(1988)开发了一个单电缆拖曳系统的三维模型,其中电缆的行为由集中质量法确定[13]

在对拖曳体模型的研究中,有些学者将拖曳体模型视为球状物体,其不具备姿态信息,误差较大。而为了准确描述拖曳体运动特性,一些学者采用刚体六自由度运动方程[1]。在拖船、拖缆、拖体的耦合模型建立过程中,分别将船舶操纵性运动方程和拖曳体六自由度运动方程相结合。迄今最完整和常用于描述水下物体运动方程的当属Gertler and Hargen提出后并由Abkowitz改进的水下运载体六自由度运动方程。该方程由动能定理导出,已经广泛应用于水下运载体的水动力模拟[2]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设计任务、重点研究内容、技术方案及进度安排

2.1.设计任务

1. 了解现代海洋拖曳系统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研究海洋拖曳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2. 研究海洋拖曳船舶、拖缆、拖体的工作原理,确定海洋拖曳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耦合作用;

3. 确定海洋拖曳系统中船舶、拖缆、拖体的数学模型,学习牛顿迭代、中心拆分、龙格库塔等数据处理方法;

4. 在Matlab中建立船舶拖缆运动的仿真模型,进行船舶直航、旋回拖曳实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可行性。

2.2.设计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与技术方案

2.2.1. 重点解决的问题

(1) 了解拖曳式水下航行器的组成和工作机理;

(2) 掌握牛顿迭代、中心拆分、龙格库塔等数据处理方法,利用matlab求解微分方程;

(3) 在matlab环境下通过编程建立拖缆模型、六自由度运动模型。

2.2.2. 技术方案

(1) 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拖曳式水下航行器系统研究的资料,了解海洋拖曳系统的组成及运行原理。了解拖船、拖缆、拖体之间相互的耦合影响作用。;

(2)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了解相关数据处理方法,利用matlab求解n个微分方程,学习龙格库塔,用于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的解的隐式或显式迭代,求解高阶微分方程;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学习matlab编程方法学习利用matlab进行代码编写、基础调试以及求解运动学数学模型。在matlab环境下建立船舶拖缆运动仿真模型,学习利用matlab进行数值解析计算,进行船舶拖曳实验验证海洋拖曳系统运动模型的可行性。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3.进度安排

2020年2月21日至2020年6月 8日;其中前三周为毕业设计调查(实习),通过调查完成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报告,通过后进入实际设计阶段,最后一周为指导老师评阅及学生答辩。具体计划如下:

1-3周:查阅国内外文献,完成开题报告;

4-5周:翻译5000以上汉字的英文资料,翻译基本准确;

6周:了解拖曳式水下航行器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运行机理;

7-8周:研究航行器系统,建立拖曳系统船舶、缆绳、拖体的数学模型;

9-10周:建立船舶拖带缆绳运动时的仿真模型,进行船舶直航、旋回拖曳实验;

11-12周:验证控制方法可行性;

13-14周:撰写毕业论文,准备毕业设计答辩。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4.参考文献

[1] 苑志江,金良安,迟卫,蒋晓刚,郑智林. 海洋拖曳系统的船/缆/体耦合模型研究[A].海军大连舰艇学院,2016.

[2] 张攀. 拖曳系统运动仿真计算[A].武汉理工大学,2015.

[3] 汪鸿振,汪开军. 水下拖缆稳态平衡位形的确定计算.船舶工程,1996.

[4] 杜新. 海洋拖曳系统对船舶操纵性能的影响.烟台大学海洋学院,2015.

[5] 方子帆,谢哲雨,郑小伟,葛旭甫,何孔德,余红昌,覃琳.水下拖曳系统升沉补偿液压控制系统研究.三峡大学 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宜昌重点实验室,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 ,2019.

[6] 王飞. 海洋勘探拖曳系统运动仿真与控制技术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06

[7] 付薇. 水下航行器拖曳系统运动仿真研究. 中国舰船研究院,2015

[8] 魏世伟.六自由度船舶运动模拟器非线性建模仿真及控制策略研究 . 大连海事大学,2018

[9] 陈雪丽,张成义.基于六自由度运动平台的潜艇模拟器的研究与仿真 [A].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

[10] 王海波. 水下拖曳升沉补偿液压系统及其控制研究. 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机械电子控制工程研究所,2009

[11] Jiaming Wu. A hydrodynamic model of a two-part underwater towed system. Ocean Engineering. 2000:455-472.

[12] C M Ablow and S.Schechter.Numercal Simulation of undersea Cable Dynamics.Ocean Engng.1983,10(6),:443-457P

[13] Jiaming Wu,Allen T. Chwang.A hydrodynamic model of a two-part underwater towed system.Ocean Engineering,2000,27(5)

[14] 孙洪波.船-缆拖曳系统操纵性能分析.船舶力学,2007,19(11).1326-1330.

[15] 连琏,顾云冠.水下物体在波浪力作用下的运动计算.海洋工程,1995,2(1):20-2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