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依恋和分离—个体化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影响开题报告
2022-09-11 22:13:2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状况关系到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与社会适应,并对其以后的心理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虽然大学生
远离家庭,但家庭的影响并未减弱,大学生与父母之间形成的亲子关系模式对其心理社会发展与适应持续发挥作用,影响到自我同一性任务的顺利解决。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能力、信仰和个人历史等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根据erikson理论探索和承诺程度的高低划分出了四种同一性状态,即同一性形成的类型化结果或解决同一性问题的不同方式: 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和同一性扩散。marcia 认为,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同一性扩散或早闭状态向同一性延缓或获得状态转变的过程。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是亲子依恋和分离—个体化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影响。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能力、信仰和个人历史等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同一性形成的类型化结果或解决同一性问题的不同方式有: 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和同一性扩散。本文主要旨在研究亲子依恋和分离—个体化两方面相结合是否形成了积极的亲子关系环境,从而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问卷法
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假设;
(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信息;
4. 参考文献
[1]allison,m.d.,& sabatelli,r.m.(1988).differentiation andindividuation as mediators of identity and intimacy in adolescence.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3:1-16.
[2]armsden,g.c.,& greenberg,m.t.(1987).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journal ofyouth and adolescence,16:427- 454.
[3]kroger,j.,& haslett,s.j.(1988).separation-individuation and ego identity status in late adolescence: a two-year longitudinal study.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7:59-79.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18-10-7~ 2018-10-27:查资料,选方向,了解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2、2018-10-28~ 2018-12-22:确定论文题目,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查阅资料,了解学术信息。
3、2019-02-17~ 2019-03-16:搜集有关本课题的文献资料,进行研读、梳理,完成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