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陷阱”理论对社会救助工作启示文献综述
2020-06-24 19:51:19
文 献 综 述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大批发展经济学家们专注于探索出各种政策与主张以使发展中国家做到摆脱贫困问题并实现发展。
现如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尽管各个发展中国家始终坚持走在反贫困的道路上,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但在减贫问题上并没有达到尽如人意的效果,目前众多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着贫困问题的客观现实。
而贫困问题作为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全球性问题,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又由于自身所具有可强加的持续性,使贫困继续衍生贫困,于是便形成一个贫困陷阱,而长期处于该陷阱中的人们便会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所以,打破低水平均衡、跳出贫困陷阱、脱贫致富是人类长期以来的的共同愿望。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用以减贫问题的最主要措施是为生活在最低生活标准以下的贫困人群提供社会救助#8212;#8212;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此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这一举措在缓解贫困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目前经济水平取得飞速发展,以往以”收入为本”为主的消极救助理念针对于当前现状于反贫困产生的意义并不大,由此便陷入了与当初制度初衷相悖离的贫困陷阱中。
因此,对于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贫困现状之后难以摆脱的贫困陷阱理论需要进行具体而详细的探索与研究,当然,研究这种”贫困陷阱”对于社会救助工作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对于未来社会救助工作的启示更是当前刻不容缓需要进行的。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主要概念的界定 做好本次研究的首要工作就是弄清如何界定”贫困陷阱”这一概念。
对于”贫困陷阱”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马尔萨斯的著作《人口论》中关于”人口陷阱”的论述[1]。
在发展经济学诞生早期,贫困陷阱理论带有强烈结构主义色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