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社会学类 > 社会工作 > 正文

去个体化理论视角下网络“喷子”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2021-03-11 00:34:08  

1.目的及意义

目的: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越来越成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互联网的虚拟性和网民素质的参差不齐,网络“喷子”不可避免产生,近年来发生的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也让网络“喷子”群体更加引人关注。本文以去个体化理论为基础,对网络“喷子”概念、产生原因做具体说明,并对“哔哩哔哩”弹幕网做个案分析,提出解决网络“喷子”现象的可行措施。

意义:

在分析网络“喷子”现象产生原因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有利于净化网络空间,促进实现网络社区的有序化、法制化;有利于抑制网络戾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打击网络谣言,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互联网产业的良性发展。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网络“喷子”的研究,主要是在网络语言暴力方面做讨论,而“喷子”自身缺乏相关研究,其定义、成因及治理也没有文献说明,相关的理论解释也是缺乏。去个体化理论更多用于解释社会群体现象,或者用心理学去解释去个体化效应,缺乏将去个体化和网络“喷子”结合起来的相关研究。

去个体化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经典理论,国内学者对其认识并没有太大出入。王礼申(2009)认为去个体化效应,是指当人们处于群体当中时,对行为的规范限制就会放松,导致冲动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增加,也就是说,当我们加入了某个群体之后#通常会迷失在群体中,在群体中失去或弱化自我的理性意识,从而做出单个人不可能做出的事情;万霁萱(2015)援用《社会心理学》侯玉波(2008)的观点,将去个体化定义为群体中的个体有时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使自身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甚至丧失,从而做出平时不敢做的行为;时勘、龚增良(2008)也认为所谓去个体化是指在群体中个体的自我觉知和评估的忧虑会降低, 这种缺少注意的个体状态会导致个体的冲动或越轨行为产生。

国外:

国外没有网络“喷子”概念,自然没有相关研究,同样更多是讨论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和群体的漠视,对于去个体化理论的的认识也和国内学者基本一致。需要指出的是,主流学术理论基本都是外国学者提出,去个体化理论也不例外,因此,在理论描述上更加注重细节。比如心理学家津巴多认为匿名性对去个体化影响非常重要,Diener(1976)就用实验证明了匿名的重要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