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心理支持研究文献综述
2021-03-11 00:35:08
1.目的及意义
研究背景
①中国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已经基本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而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尤快--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gt;=60岁老人达1.7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相较于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了2.93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在逐步增加。到2012年底我国六十周岁以上老人口已达1.94亿,2014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12亿,占总人口15.5%,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2.22亿。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老龄人口结构失衡问题,其中高龄化老年人口规模的膨胀速度远高于全部老年人口规模的增速,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占老年人口的比重由2010年的11.82%提高到2015年的13.8%。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至4.8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深入,未来中国社会中照料者(即劳动年龄人口)和被照料者(即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之间的数量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中,作为被照料者之一的少儿人口的规模因受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会出现一定的波动,但在整个21世纪前半叶大致稳定在2亿多的水平上,而另一类被照料者——老年人口的规模在近期与少儿人口规模基本相当,但随后则将出现明显的膨胀,并大大超过同期的少儿人口规模。值得一提的是,老年人空巢化和独居化现象愈加明显,在老年人口中有近一半是空巢老人,总量已经突破一亿。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0%,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则占41.9%。老龄化加速、老龄结构失衡、老年空巢化及独居化等问题给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②政策背景
2015年国务院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要加强医疗卫生建设与养老服务的结合,这是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支持的重要举措。民政部召开2017年全国民政规划财务工作会议,按照《关于建立健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机制的意见》,在2017年要加大财政投入、政策创新等,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
③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劳动力快速转移的背景下,农村留守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留守老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巨大且攀升迅速,个别村镇甚至达73.4%。老年人的空巢现象、独居化现象以及农村村庄常住人口大量减少的现象越来普遍。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传统观念“老有所养”“父母在,不远游”“养儿防老”等逐渐淡化,子女远出工作无法兼顾老人日常照料和经济支持,家庭功能不断弱化,加上当前社会发展现状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处在被忽略的状态,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留守老人生存状态以及生活满意度进行研究,一致认为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是社会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因而本研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全面考察,为增强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支持提供论和现实基础,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
(2)文献综述
①关于生态系统理论研究
生态系统观是由查尔斯.H.扎斯特罗在其著作《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提出,认为社会一个生态系统,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是指社会政策、机制及制度,中观是指与人直接联系的正式组织或单位,微观指人本身及家庭。作者强调人与社会环境是不可分割,同时受到三个层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