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和社会支持研究——基于W市Y社区的调查文献综述
2021-03-11 22:45:49
目的:
本研究旨在以流动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当前流动儿童所面临的一系列外界的压力而产生的各种失范、越轨的行为。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依托相关的理论、调查研究,从社区融入的视角入手,探究当前流动儿童的生存现状。再结合其社会支持网络,创新运用“三社联动”的理念,发掘社会工作者在社区融入和社会支持之间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为流动儿童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快乐成长,提出可行的建议和策略。
意义:
(1) 本(1)研究是对如今流动儿童研究的丰富和补充。
目前有关流动儿童的研究从国内外来讲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关于人口迁移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影响深远的推拉理论,迁移人口社会融入的融合论、多元文化论、区域融合论等。二是流动儿童的实证研究,对于国际移民子女的社会化研究,主要探讨移民子女在迁入地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心理适应状况。集中于社会保障、教育投入、社会资本、社会文化等方面;国内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研究比较多,但对随迁子女这一概念没有明确界定,研究普遍采用"流动儿童"、"流动人口子女"、"农民工子女"等概念。通过文献整合发现,主要研究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随迁子女的身份融入、教育融入、交往融入、社区融入。其中有关随迁子女的社区融入的研究是近年来关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的新视角,研究者多从社区融入的现状、必要性及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此不论从国内还是国外视角,以社会工作的思维来重新探究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和社会支持现状及对策建议是对当今流动儿童研究的丰富和补充。
(2) ((2)契合当代社会发展面临的课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及中心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迅速扩大,与此同时西部及偏远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为滞后,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加上政策关于人口流动的放松,强大的“推拉力”使得农村的劳动力,大规模、迅速的向城市转移迎来“民工潮”。民工潮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流动儿童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儿童本身作为需要照顾和发展的特殊群体,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快速城镇化和地域冲突的环境之下,这种冲击威胁着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会造成一系列失范、越轨的行为。有关农民工问题的谱系中,流动儿童的问题开始不断凸显出来。虽然说流动儿童问题实际上是我国农民工问题的派生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解决流动儿童问题只能指望农民工问题的彻底消除,恰恰相反,农民工问题是一个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现象,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较长期的持续过程,而流动儿童的问题则显得更为迫切。因而本研究紧扣时代课题,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运用社会工作的视角来关切这么一个有实践意义的课题。
(3)创新的研究视角。
国内有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视角,主要单独集中于流动儿童的教育现况、心理健康研究、社会支持研究等。而本研究则依托“三社联动”的理念,将流浪儿童研究的场域从传统的学校、家庭转移为以社区为落脚点,思考流动儿童社区融合的情况,并通过社区这个窗口,结合社会工作的手法、技巧来调动、增强、构建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帮助流动儿童及其农民工家庭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title}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本题希望能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依托相关的理论,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主要以武汉市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案例(拟选取武汉市武昌区杨园村粤汉里社区为例),从社区的角度出发,综合调动社区的各种资源储备,并且采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法。考虑到儿童的认知心理的特点,在实际的过程中需要预留一定的实践和精力来与流动儿童增加互动建立信任关系,适时运用一些工具如生态图来了解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或运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肖水源)。对5-8个儿童及其家长分别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周边学校对于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和态度,拟与教师进行访谈以从不同角度搜集测评相关资料,从多个角度更加全面的掌握流动儿童的生存现状。最后结合文献法,融合相关学者的研究得出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合和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凝练相关的质性研究的结果提出从社会工作方法的角度,对于提升流动儿童社区融合及社会支持的建议,以及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在对于流动儿童融入问题上各自该承担的角色的思考。
3. 参考文献1.崔学华. 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教育的社会支持研究[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