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类 > 社会工作 > 正文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支持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毕业论文

 2021-03-25 22:17:57  

摘 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不断增多,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全面发展已不相适应,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已成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弱,获得法律服务的路径狭窄,获取资源的能力有限,经济能力有限,也无法承担起市场化的法律服务费用,这决定了公益法律服务的体系构建与完善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本文试图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农民工应对危机时缺乏法律服务支持而处于弱势处境这一现象及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探求可行的解决机制,让公益法律服务成为一项制度,构建与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为支撑的公益法律服务体系,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借助公益法律服务体系以实现维权与维稳的双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益法律、农民工、法律援助、社会化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flow, 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ve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Under such a background,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of migrant workers is weak and legal services Of the narrow path, the ability to obtain resources is limited, limited economic capacity, can not afford to market the cost of legal services, which determines the public service legal system to build and improve the necessity and inevitabilit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nature of the phenomenon, analyze the reasons behind the phenomenon and problems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face of the lack of legal service support in the crisis, and explore the feasible solution mechanism to make the public service legal service become a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le of law, with the help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to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of safeguarding rights and maintaining stability,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ake the government-oriented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as the support of public service legal system.

Key Words: Public welfare law、migrant workers、 legal aid、socialization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3

1.3论文的创新点 4

第二章 研究依据 5

2.1理论依据 5

2.2现实依据 6

第三章 农民工法律服务需求现状 7

3.1农民工法律意识现状 7

3.2农民工寻求法律服务的现实路径及困境分析 8

3.3中国公益法律服务体系现状及问题 9

第四章 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体系的完善建议 11

4.1体系构建的初步设想 11

4.1.1服务主体 11

4.1.2服务目标及构建原则 11

4.1.3服务范围 12

4.1.4运营机制 12

4.1.5资金运转及保障 12

4.2体系落实的完善建议 13

4.2.1物质激励机制 13

4.2.2奉献意识及公益精神 14

4.2.3互联网及电话热线公益平台 14

4.2.4落实基层建设 15

4.2.5“社会化”统筹治理 15

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第一章 导论

1.1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尤其是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的转移,其转移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制度性转移,以“农转非”为主;二是自发性转移,以“农民工”为主;三是内部转移,以从事当地非农产业为主[1]。在以上三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形式中,以“农民工”、“民工潮”为主体的农民自发性地流迁,即第二种类型的转移规模最宏大,影响最深远,涉及面也最广一一这种自发性的转移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016年,全年农民工总量2亿8171万人,比2015年增加424万人,增幅1.5%。其中,本地农民工1亿1237万人,增幅3.4%;外出农民工1亿6934万人,增幅0.3%。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275元,比上年增长6.6%[2]。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农民工是指仍属于农村户籍、具有农村户口身份而在城镇区域或非农业领域务工、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是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产生的客观结果,是中国传统的二元户籍制度与急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互作用背景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之所以被称为农民工,是他们在现行制度框架下不能取得与拥有城镇户口身份的劳动者平等地位并享受相应权益的标记,它揭示着传统户籍制度及附加在这种制度之上的其他相关政策所具有的非公平性乃至歧视性,尽管这种非公平性是计划经济时代典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一种延续,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有别于中国传统城镇劳动者,农民工持有农村户口,这种传统的户籍身份阻碍着农民工真正融入城镇社会和工业劳动者群体,并被面向城镇居民的相关制度所排斥;有别于中国传统农业劳动者,农民工离开土地甚至居住地而在城镇从事着非农产业,其直接后果是在获得高于传统农业收入的同时,形成了与传统的、真正的农民群体日益扩大的距离[3]。因此,农民工事实上处于游离或边缘状态,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居民,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居民[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农民工(劳工)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其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一直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这一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真正将农民工权益保护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还是在2003年之后[5]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