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儿童保护服务对留守儿童服务的启示毕业论文
2021-10-08 18:53:27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我国的居民迁移情况往往是暂时的、循环的并且灵活的:家庭中只有部分成员,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会参与到迁移当中;而这种大规模的劳动力迁移现象使得家庭被分开,部分家庭成员,尤其是儿童以及青少年被迫留守家中。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亲子关系的缺失、在学业、生活及性格培养等方面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面对我国社会和家庭结构转型期中越来越复杂的家庭问题,留守儿童福利保护社会工作的发展和完善是很有必要得到重视的一项民生工程,需要政府以及社会的全体关注。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观察法,为了完善留守儿童服务,本文对2014年前美国对于留守儿童保护服务的条款、法律及实例以及国内于2006年以前关于留守儿童服务的文献进行了研究,以便进行对照比较并得出启示性的结果,并为政策定制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也着眼于一些真实案例,为留守儿童服务提供实务性的启发。
关键词:留守儿童服务;儿童保护服务;启发
Abstract
This study is basically rely on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of china:Migration with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often temporary and flexible in which only some household members being left-behind,especially children.
This paper include 3 study approaches: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investigation method, observation method. Also,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left behind children's services,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terms of child protective services of United States, legal and examples at home and in 2006 before about left behind children literature were studied, to conduct comparison and draw inspiration and customized policies provide certain basi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looks at some real cases of China , to provide practical inspiration for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s services.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Child protect services;Inspiration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2 儿童保护服务文献研究 1
1.2.1 国外关于儿童保护服务的文献研究 1
1.2.2 国内关于儿童保护服务的文献研究 2
1.3 研究设计 4
1.3.1 研究对象 4
1.3.2 研究目标 4
1.3.3 研究思路以及研究内容 4
1.3.4 研究方法 4
第2章 美国儿童保护服务概况 6
2.1 美国儿童保护服务的发展和演进 6
2.2 美国儿童保护服务体系 7
2.3 美国儿童保护服务的特点 8
第3章 国内留守儿童现状以及介入措施 9
3.1 国内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9
3.2 国内留守儿童群体中存在的问题 10
3.2.1 家庭教育的不足与缺失 10
3.2.2 学习动力不足,读书无用论抬头 10
3.2.3 缺少父母关爱,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11
3.2.4 营养保障与卫生保健问题 12
3.2.5 安全教育真空化 12
3.2.6 留守儿童权益保护问题 13
3.3 国内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的主要措施 13
3.3.1 家庭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 13
3.2.2 学校及社区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 14
3.3.3 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 14
3.3.4 个案工作方法的介入 15
3.3.5 社会政策工作方法的介入 15
第4章 结论 16
4.1 美国儿童服务对我国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的启示 16
4.1.1 以留守儿童的有效需求为导向 16
4.1.2 提高服务方式的科学性与人性化 16
4.1.3 创造条件构建多元的服务支持系统 17
4.1.4 以帮助留守儿童实现自助为使命 17
4.1.5 倡导政策环境的优化 17
致谢 20
第1章 绪论
研究背景和意义
我国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青壮年人口流动迅速加快,在为社会经济注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促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现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迫交给父母单方或长辈来管理抚养的儿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内各大媒体广泛报道这一现象,而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了许多尝试。2005年 5月 21至 22日,全国妇联和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研讨会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之一,也将是一个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的问题,必须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加以解决。这都表明了留守儿童问题在我国已经引起了足够的注意,但就总体来说,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服务还存在着非常巨大的缺口。而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急需社会工作这一新兴学科提供实务性的帮助,在兼顾国内外的政策、研究、理论的条件下,为现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从实务意义上说,本文意指从社会工作实务层面进行研究,对国内现有的针对留守儿童的项目、政策做出评估,并对比儿童保护服务成熟的美国从而对现状提出建设性意见;而从理论角度上来说,也是对国内留守儿童服务的一个总结性的反思。
1.2 儿童保护服务文献研究
1.2.1 国外关于儿童保护服务的文献研究
纵观近十年来的文献,国外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十分之少。鉴于国外国情不同,在城市化中劳动力转移的过程经济没有形成明显的分化体制,也没有户籍这一概念,因此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是青壮年劳动力直接流入经济发达区,转移较为彻底并且平稳,没有家庭分离现象,涌入的劳动力享受与迁入地居民一样的待遇,因此留守儿童现象并没有像在国内一样大规模的存在。
这种情况很好的解释了国外学者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几乎没有对于本国的研究,外国学者对于中国留守儿童现象的研究在现存文献中占了绝大多数。宏观的从大层面来分析留守儿童所面临问题的成因的研究有例如匹兹堡大学的 Mary Kay Gill 和Boris Birmaher教授的研究,表明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亲子长期分离的情况下会存在行为以及情绪上的问题:感到不安、孤独易怒、不能适应学校行为、偷窃、逃学等。[[1]]这一研究同时也表明留守儿童被与监护者分开的时间越久,他们出现行为以及情绪上的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揭示了儿童在3岁以前认知水平还没有成熟就被迫与父母分开会很大程度上导致儿童出现情绪问题,而9岁以后与父母分开的儿童会更多地表现出行为问题。但因为留守儿童可能会有不同的监护人,这也会给留守儿童带来一些正面的影响,总的来说,正面影响要远远小于负面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国外对于留守儿童的文献研究在宏观层面上与国内的研究现状相差无几,都得出了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的状态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正面影响;而微观角度上的研究视角与国内的有些许不同,对国内研究来说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2 国内关于儿童保护服务的文献研究
关于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以及报道从2004年起呈迅速增加态势,作为一个迅速升温的社会热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显示,2004年以前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文献只能查询到30篇,而2005年后核心期刊文献多达549篇,硕博论文达到了849篇。国内学者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而在这些文献中主要分为以下这两种性质的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与国外学者有着相同的研究视角,即定性研究着重与从宏观来分析留守儿童的整体成因、状况、以及所处的环境和面对的问题;而定量研究则着重于分析某一个因变量对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
关于国内对于留守儿童服务的定量研究又大致有着两种方向,其一是对于留守儿童研究综述的整理和反思。周福林和段成荣通过文献研究法总结得出,现有的留守儿童研究存在概念界定不够明确、研究缺乏统一规范、并且研究结果缺乏规律性和统一性的认识。并且提出了建立明确指标体系,并将研究手法多样化的建议。
第二个方向是对于留守儿童服务整体状况的研究分析,这是目前留守儿童研究中占绝对主流的一种研究思路。张剑(2015)从政策角度探讨了社会工作视角的留守儿童服务[[2]],提出了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服务现状采取的是直接服务的方式,也就是由社会工作者以及机构来直接提供服务,而这种类型的服务却会因为偏向于以个人或群体为取向而收不到很好的效果。要达成由直接服务向政策实践方面取向的转变,要从加深对政策的理解、在社会工作教育中强化有关政策的内容,并且逐步建设起将政策意识融入进实践的意识这两方面着手。周福林,段成荣通过对现有数据的文献的总结和精炼,从社会层次角度得出了留守儿童并不是只是因为亲子分离而成为了边缘化群体,家庭在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大环境——几乎接近二元分割体制的不平衡的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传统的农村社会的逐渐解体和农民工的“拆分制再生产”等诸多不利条件。[[3]]亲子关系的疏远只是问题的催化剂。定量研究比起定性研究来说得出的结论更为多样化,层次更为丰富,也从更多的角度来审视并且研究关于留守儿童实务的问题。但也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是从某个变量开始对留守儿童进行的单一维度的研究。王章华,戴利朝从安全感这一单一因素下手,选取年龄处于九到十五岁的留守儿童,提出了留守儿童安全感的五因素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编制了信效度较高的留守儿童安全感测量工具,建构了全国常模;探讨了安全感在维持心理健康方面的效用;建构了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心理社会因素模型。[[4]]
第二类属于比较类型的研究,此类研究比较和留守儿童以及非留守儿童在各方面上的差异的区别。张春玲从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角度出发,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对比,发现留守儿童得到的教育机会优于流动儿童。[[5]]同时,由母亲抚养的留守儿童所接受的教育质量要普遍优于由父亲抚养的留守儿童。田录梅等人在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比较中得出的结果是,前者无论是学习意愿、生活质量、还是心理健康上来说,都明显劣于后者。因为长期的亲子分离,留守儿童很少得到来自于父母的关心和肯定,同时因为家庭氛围特殊,很多孩子会重视金钱甚于知识,这也就导致了很低的学习意愿。
从以上提到的研究来看,虽然因为研究中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时间的不同,每个学者得出的建议结论都具有很大的差异,但这其中仍然有规律可循——绝大部分的研究结果都是从问题视角出发的,也就是将留守儿童这一现象视作一个问题,并且急需解决。小部分学者在经过文献的精炼之后反思了这一角度,认为留守儿童之所以被视为一个问题是学界和媒体过度关注所造就的。
这些研究都很好地唤起了人们对于留守儿童这一问题的关注,也帮助人们更多地区了解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但不可忽视的是,在这些文献中,占绝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宏观上的对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概括性总结和反思,而追根究底来说,造成留守儿童现象的原因是中国城乡二元化的产生以及资源分布的不平衡。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这些矛盾不经过长时间的尝试,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因此,我们现在真正需要的研究是从实务意义上的研究,探讨如何从实务意义上如何去服务留守儿童,让他们从需要被关爱、需要被重视的境地中走出来。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国国内留守儿童,在采取访谈法时本文通过滚雪球法接近并且选取了湖北省省内一些留守儿童作为访谈对象。
1.3.2 研究目标
目前学界在留守儿童问题方面上的研究还大部分处于对群体现状的概括和总结,而实务类型的研究又因为社会工作在国内是新兴专业,并且实践经验尚浅,从结果来看,无论是服务本身还是研究本身都存在着一定问题。本次研究意指于借鉴儿童保护服务相对成熟的美国的制度和体系,深入研究对于我国与美国的具体案例并进行评估,从而推论出对留守儿童服务的建设性建议。
1.3.3 研究思路以及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笔者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了解目前学界在留守儿童、儿童保护服务政策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且通过文献分析和数据分析留守儿童在实务方面的需求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