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社会学类 > 社会工作 > 正文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未成年人吸毒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15:30:49  

1.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毒品是人类社会的公害,不仅严重侵害人的身体健康、腐蚀人的意志、破坏家庭和谐幸福,而且严重毒化社会风气、污染社会环境。在我国吸毒的人群中,未成年占有很大比重。未成年吸毒不仅在身体上会出现明显的消瘦、萎靡等症状,在心理上更会有严重的负面作用,比如对事物丧失积极性,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没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在毒品吸食以后,由于毒品的幻觉性作用在人身体上会使身体产生极大的依赖性,时间久了以后身体会进入另一种平衡状态,所以一旦停止药物就会使身体功能紊乱,身体出现一系列的严重反应,最主要的是会形成精神依赖,一但停止药物治疗以后,就会出现精神恍惚,情绪暴躁,甚至失去理性等精神方面的生物状态,而且这种状态会延迟很久,要完全康复原有生理机能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所以一般吸食毒品以后在想戒掉是非常困难的。

而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不断快速推进发展壮大,城市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外来工”成为城市人口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流动未成年人,是这一转型期新兴的边缘群体。这一群体主要由流动人口的子女组成,他们处在城市与农村的交互流动之中,学业时常不稳定,家庭也生活拮据,面临着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也较少有人或较好的去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于是,他们更加容易习得陋习甚至是犯罪,吸毒问题更是日趋上涨。

那么影响流动未成年吸毒的具体因素有哪些?社会工作者又该如何介入这一群体?介入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实际的现实问题?又该如何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个体及社会又能有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的不断深入,最终笔者决定对流动未成年吸毒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这不但能引起社会全体对流动未成年吸毒群体的关注,更好的保护祖国未来的花朵;还有利于社会工作者对流动未成年吸毒群体有更多的了解,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更好地为流动未成年吸毒群体提供服务与指导,使之摆脱毒品的诱惑,回归正常生活;同时还有利于推动社会工作朝着更加专业和广阔的领域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作为犯罪现象的吸毒在相关领域颇受关注。美国的犯罪学家罗伯特·金·默顿提出的社会反常论认为,流动人口由于社会规范缺乏,个人的需要和欲望无法正常满足,因此采取不恰当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于是就产生了犯罪行为。美国犯罪学家埃德温·萨瑟兰提出差别交往论认为,在现代化社会里,人们交往既有对他人生活起积极作用的人,也有放任自流的人,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青少年具有强烈的模仿欲望,加之他们还受到教唆与鼓动,更加大了他们越界的可能性。索尔斯坦·塞林提出的文化冲突论认为,不同的文化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社会规范和个人人格,同质文化下形成的社会规范与个人人格是一致的,而异质文化形成的社会规范和个人人格各不相同,当个人遭受异质文化的冲突时,就容易产生行为偏差。由于移民在迁移过程中普遍遭遇文化冲突或文化震惊,移民群体是文化冲突最具代表的群体,所以,移民群体中出现的自我放弃、堕落(如吸毒)的越轨行为也较为典型。

(2)国内研究现状

在流动未成年吸毒方面,国内学者主要关注心理原因、社会交往原因及认知行为原因等方面。

首先,心理学界及思想政治教育类刊物及部分医学类研究认为,未成年人群正处于身体发育快、第二性征突显及性冲动较为强烈的时期,这种身体变化同时孕育着追求刺激、好奇心重、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敏感度等特征。尤其是敏感而好奇的未成年人群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还容易受到诱导、蛊惑从而出现吸毒风险。

其次,社会学界与人类学等相关领域偏重文化分析,将吸毒作为一种亚文化进行研究。认为未成年人群吸食毒品的亚文化是由于这些人具有共同、共享的吸毒认知理念或人生价值观,并将毒品作为一种特有的群体内文化载体的现象。此人群内部的亚文化形成一种“内群体”游戏规则,共同分享吸毒感受、相互交流犯罪经验甚至是逃避打击的技术。因此,他们通过吸毒得到一种反叛式快感,毒品亚文化在表达年轻人的自我、废弃道德、摒弃传统甚至是反抗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方面,不亚于20世纪60年代席卷欧美的嬉皮士文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