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女大学生的性行为自我保护知识构建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15:59:04
一、目的及意义
(一)背景及目的
随着社会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引起大学生思想上的变革,大学生观念的多元化,性观念和性态度的开放化,婚前性行为的比例和伴生的问题也逐渐增多。根据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发布的《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5.6%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在有过性行为的人群中,11%曾有过怀孕经历,9.9%的人有过人工流产经历,重复怀孕比例为3.2%,重复人工流产”经历的约占四分之一,7.8%曾经历“超过3次人工流产”。
性行为需要相应的性知识作为基础和安全保障,但是女大学生由于自我保护知识建构不完善,导致自我保护意识不足,致使出现性意识提前、性活动增加、性道德错位、性教育滞后的情况。由于生理原因,女大学生承担着各类妇科疾病、意外妊娠以及性传播疾病的威胁,严重损害了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本文旨运用扎根理论,了解女大学生性行为自我保护知识掌握程度、自我保护知识的构建途径、阻碍自我保护知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的因素,进而总结出影响女大学生自我保护的症结,对症下药,提出应对方法,推动家庭、高校、社会性知识教育建设,以帮助女大学生提升在性行为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研究意义
1、现实意义
(1)在大学生品格培育方面,有利于了解当下女大学生性知识构建机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能够帮助女大学生们正确对待和认识性,明确个人在爱情、婚姻、生育问题上应有的态度和责任,有利于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人格的培养。
(2)在高校建设方面,性安全对于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性知识的正确构建教育是女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基础教育。同时,它反映学校的学生道德水平与整体素质,对整个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建设影响重大。
(3)在社会稳定方面,现代社会过度开放的性观念,是艾滋病在大学群体中传播的高危因素。而且随着性观开放,性道德滑坡、性法律意识缺失,必将对家庭幸福形成隐患。安全的性行为是远离艾滋病、性病、性犯罪的有效途径,性安全教育对整个国民性安全意识,提高整个社会性安全水平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