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分离对农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影响机制研究开题报告
2020-02-11 00:38: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历史上独有的“民工潮”现象,三农问题也应运而生,中国的留守儿童问题也是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逐渐成为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的焦点问题。当今中国社会对留守儿童依然存在着污名化的刻板印象,将农村留守儿童片面地认定为“没有出息”等负面形象,而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界定尚处在“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连续达半年以上的18岁以下的乡村儿童”这一层面,并且更多地是在问题视角下关注被迫留守和与亲代分离的经历对孩子成长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但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和抗逆力视角逐渐地被更多学者所认同,国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也更多地聚焦于亲子分离现象,在优势视角的指导下研究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的影响过程中承认自我抗逆力在他们的成长发展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深入探寻中国特定的农村留守现象并与国外针对亲子分离的研究相对照,试图探究能否将中国的留守现象定义为亲子分离,并探寻抗逆力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如何产生一种“增强效应”(steeling effect)以及这种“增强效应”的作用机制从而促进他们的自赋能与自成长。
2.国外对于留守和亲子分离的研究演变:
20世纪上半叶,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学者们普遍认为个体所经历的压力事件是导致后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此时重点关注的是个体的成长环境;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当前国内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主流界定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连续达半年以上的18岁以下的乡村儿童,并且大多都是站在问题视角下,聚焦于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而较少关注其积极方面;而国外学术界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则是以亲子分离为主要内容,研究表明,导致亲子分离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服刑、服役、住院、离婚等,但是亲子分离经历并不一定会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反而会产生一种“增强效应(steeling effect)”,从而促进个人良好发展。
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有:
1.何为留守,即当前中国学术界对于留守的定义(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连续达半年以上的18岁以下的乡村儿童);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1—8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明确研究内容,了解研究所需的资料。确定论文写作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第9—14周:完成并修改毕业论文。
第15—16周:准备论文答辩。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fergus s , zimmerman m a . adolescent resilience: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healthy development in the face of risk[j].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2005, 26(1):399-419.
2.ungar m , ghazinour m , richter j . annual research review: what is resilience within the social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13, 54(4):348-366.
3.masten a s . global perspectives on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youth[j]. child development, 2014, 85(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