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介入视障高等融合教育问题研究毕业论文
2020-02-15 16:10:52
摘 要
随着普通高考政策的开放,我国视障高等融合教育逐步兴起。本文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通过对7名在校视障大学生及国内介入视障高等融合教育权威社会组织的访谈,总结了社会组织为视障高等融合教育提供的现有服务,包括理念的宣传、政策的推进、资源的链接、学习辅具的制作、生活技能的支持、个案的服务、学前支持等;分析了社会组织介入视障高等融合教育所存在的服务供给分工不明确、缺乏资金来源、视障学生与专业人才稀少、宣传力度的不足等问题,从而提出了社会组织介入视障高等融合教育的可行性路径,及作为根本保障的政府、实践场所的普通高校、公共教育补偿的社会组织与融合教育主体的视障学生应当相互作用共同合力,形成多元化的视障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推动融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社会组织;视障学生;高等教育;融合教育
Abstract
with the opening of the gener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olicy, the higher integrated education for the blindis gradually emerging in China. In this paper, using soci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to the seven blindstudents in school and domestic higher education authorit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intervention blindinterviews, summed up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for the blindthe existing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inclusiveof higher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publicity, policy, resources, links the advance of assistive devices of the production, life skills, learning support services, pre-school support, case; Analyzed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in blindinclusiveof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s division of labor is not clear, lack of capital source, blind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 scarce, such problems as the lack of publicity, so as to put forward the path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volved in the feasibility of the blindinclusiveof higher education, extremely as a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the government, the practice place of compensation, public education in comm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integration education main body of the blindstudents shoul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ogether, joint formed diversified higher education support service system, blind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Keywords:social organization; Blindstudents; Higher education; Inclusiveeducation
目录
目录 3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目的 1
1.2 研究意义 2
1.2.1 理论意义 2
1.2.2 现实意义 2
第二章 研究设计 4
2.1 文献综述 4
2.1.1 对“融合教育”概念界定 4
2.1.2 对融合教育优势的概括 4
2.1.3 对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概括 5
2.1.4 对融合教育发展对策探索 6
2.1.5 文献述评 7
2.2 研究方法 7
2.2.1 文献法 7
2.2.2 参与观察法 8
2.2.3 无结构访谈法 8
2.3 理论框架 8
2.3.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8
2.3.2 赋权理论 8
2.3.3 优势视角理论 9
第三章 社会组织介入视障高等融合教育现状 10
3.1 基本情况 10
3.1.1 社会组织基本情况介绍 10
3.1.2 六大核心业务 10
3.1.3 视障学生基本情况介绍 11
3.2 社会组织介入视障高等融合教育的基本情况 12
3.2.1 宣传融合教育理念,强化残障意识 12
3.2.2 推进政策制定,健全融合教育制度 12
3.2.3 链接多方资源,寻找问题解决之道 12
3.2.4 制作学习工具,提供生活支持 13
3.2.5 开展个案服务,解决个性化问题 13
3.2.6 探索评估工具,建构评估系统 14
3.2.7 举办视障大学生预科班,提供学前支持 15
第四章 社会组织介入视障高等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 16
4.1 服务供给分工不明确 16
4.2 缺乏资金来源 16
4.3 视障学生数量逐渐减少 17
4.4 稀缺专业人才 17
4.5 后续跟踪服务不到位 17
4.6 宣传力度不足 18
第五章 社会组织介入视障高等融合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19
5.1 政府:视障高等融合教育的根本保障 19
5.1.1 完善视障基础教育,推进双轨考试过度政策。 19
5.1.2 设立专属项目,提供融合教育合理便利的支持。 20
5.2 普通高校:融合教育的实践场所 20
5.2.1 建立高等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20
5.2.2 开放平台,引进多方资源。 21
5.3 社会组织:实现公共教育的补偿 21
5.3.1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21
5.3.2 改变主导地位 22
5.3.3 建立社会组织支持服务体系 22
5.4 视障学生:高等融合教育的主体 23
参考文献 24
附录………………………………………………………………………………………...28
致谢………………………………………………………………………………………...40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自1987年长春大学创办特殊教育学院以来,北京联合大学、滨州医学院接连以学校自主命题单独招考的形式为视障学生开启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大门,专门设立了特殊教育学院,培养视障大学生。这三所学校为视障学生提供升学机会的同时,却也存在着专业局限在针灸推拿、音乐表演与康复治疗上,且实行隔离室的特殊教育,把视障学生独立开来,没有实现残健融合的问题。
2014年3月28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有盲人参加考试时,为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1]]。当年,仅有三名视障学生参加了全国统一考试,而只有一名视力一级的盲人申请了盲文试卷。2015-2018年,许多高中毕业的应届视障学生参加了普通高考,且都取得优异成绩被多所高校录取。他们所选择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钢琴表演、藏语新闻、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且都实行了随班就读,实现了视障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及融入高等教育的梦想,我国视障高等融合教育也渐渐步入了正轨。
社会组织是除政府与企业之外向社会提供某个领域的公共服务的法人实体,其不以营利为目的,不拥有强制的行政权力,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战略部署,强调了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组织与政府共建共治的概念。我国社会组织尽管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但在政策的支持下,社会组织在推动社会建设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对残疾人社会工作也极为重视。社会组织是进行残疾人社会工作实物的重要载体,因此,视障高等融合教育的支持也离不开社会组织的介入与配合。
目前,我国视障高等融合教育刚刚起步,进入普通高校的视障学生较为分散,多为一所高校仅有一名视障学生就读且普通高校无培养视障学生的经验。因此,当视障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与高校讨论探索,制定个性化的方案,解决个人当前的问题,无法形成普适化的参考。社会组织具有链接资源、协调资源、整合资源等特性,能够以第三方的视角为视障学生与普通高校提供服务。通过这一载体,能够总结视障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视障学生与普通高校提供参考模板,让视障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有章可循。因此,研究社会组织介入视障高等融合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就研究角度而言
目前,学者对视障群体的研究在每一领域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高等融合教育也是重要的研究领域。现有研究的主体往往会聚焦于视障学生本身,政府和学校在视障学生问题解决上起着主导作用,而社会组织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忽视了社会组织在视障高等融合教育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此,本研究将以社会组织作为研究对象,从服务提供者的角度研究视障高等融合教育的问题,从而探索社会组织介入视障高等融合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2.就研究内容而言
我国视障高等融合教育刚刚兴起,相关研究较少且多为某一学校或学生的个案研究、融合教育体系发展的理论研究、国外融合教育的启示等。对于视障学生如何适应普通高校的生活,普通高校如何为视障学生提供合理便利条件这类较为普适化的问题,学界还没有给出完备的参考模板。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根据我国视障学生与普通高校较为分散的特点,从社会组织入手,以第三方介入的形式探索视障高等融合教育问题的解决路径,为视障高等融合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3.就研究方法而言
目前研究多以个案访谈与大批量的问卷调查展开,由于研究者无法深入到研究对象之中,可能无法探索深层的内容。本研究笔者为视障高等融合教育的亲历者,在定量与定性资料收集的同时能够对研究内容进行参与观察,以研究者与参与者的双重身份,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1.2.2 现实意义
1.对视障学生而言
进入普通高校的视障学生往往要面临很大的压力,他们不但要适应新的学校、新的环境,而且还要面临许多未知的困难。因此,对视障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探究能够帮助视障学生在进入普通高校前做好准备,也能够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减少视障学生的压力与负担。
2.对普通高校而言
普通高考政策的开放为普通高校增添了残障学生资源的同时却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普通高校往往没有培养视障学生的经验,不知应如何为视障学生提供合理便利条件。本研究通过对社会组织介入视障高等融合教育的研究,将探索视障高等融合教育问题解决的普适化参考模板,为普通高校提供参考,增强他们接收视障学生的信心。
3.对社会而言
我国视障群体存在着群体基数大且文化水平低的问题,而普通高考政策的开放,视障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无疑是提高视障群体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视障高等融合教育能够提升视障群体的整体水平,从而减少社会对视障群体的偏见与刻板印象。另外,以社会组织为主导,在政府、学校的配合下,完善视障高等融合教育体系,有助于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文献综述
2.1.1 对“融合教育”概念界定
自2008年签署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以来,我国始终履行着缔约国的义务与责任。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地24条明确指出:“缔约国应该确保在各级教育实行包容性教育,不能因残疾把残疾人排斥在普通教育系统之外,要提供合理便利条件支持残疾人教育“[[2]]。这一条款的确立,为融合教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201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三条强调,“要积极推进融合教育,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3]]。《条例》的修订进一步确立了融合教育在残疾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学界尚未形成融合教育的概念,但通过文献可总结出组成融合教育的要素。
Waitoller F R , Annamma S A(2017)认为,融合教育存在概念的模糊性,但却始终具有社会与空间正义[[4]];雷江华等(2017)、王海涛等(2015)、熊琪(2018)认为,融合教育是一个融合而非隔离的环境,不能以残疾为由排斥学生[[5]][[6]][[7]];刘承周等(2017)、郭文斌等(2017)、玛丽-路易丝·舒特等(2017)、Schalkwyk G J V, D’Amato R C(2017)认为,融合教育是让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学习生活在同一场合,他们在同一个校园、同一个班级中学习同样的内容[[8]][[9]][[10]][[11]];庞文(2017)认为,融合教育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位学生,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12]];张强(2018)认为,融合教育要为残障大学生创设条件,让他们与普通学生一起实现共同的培养目标[[13]]。
由此,结合本文研究内容,笔者对融合教育进行如下定义:融合教育是指残障学生与非残障学生在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内,为残障学生提供合理便利条件,保证残障学生与非残障学生平等的学习同样的课程,接受同样的考核,从而达成统一的培养目标。
2.1.2 对融合教育优势的概括
融合教育是促使残障学生平等参与普通学校生活的过程,与隔离式的特殊教育相比,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汪斯斯(2018)认为,残疾学生的教育成本高于普通学生,而隔离式的特殊教育成本要高于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且融合教育能够在交往、就业等方面为残疾学生带来更多的非经济收益[[14]];王振洲(2016)认为,融合教育有助于社会公平的体现,有助于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15]];谈秀菁(2017)认为,融合教育能够促进非残障学生的成长,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与教师的综合素质)[[16]]。
由此可见,无论是残障学生本身还是学校内的非残障学生及教师,亦或是学校与社会的发展都能够从融合教育体系中受益。因此,研究与发展融合教育有助于多群体与多组织的成长。
2.1.3 对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概括
根据文献,视障高等融合教育由于其兴起时间较晚,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笔者将其问题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包括国家政策制度及社会观念等,中观层面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社区等的支持,微观层面主要包括视障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
1.宏观层面
汪海萍, 赵伟时(2017)认为,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服务存在着理念滞后、制度匮乏、服务质量不高、覆盖范围狭窄等问题[[17]];熊琪(2016)认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规模较小且质量不佳[[18]];彭兴蓬(2014)认为,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并行的二元制度制约了融合教育的发展,且存在观念滞后与政策薄弱的问题[[19]];陆艳, 王霞等(2017)认为,社会偏见制约了融合教育的发展,法律与制度偏向于基础教育且无具体操作细则,导致了融合教育无可参考模板[[20]];李学会, 傅志军(2015)认为,隔离的特殊教育体系、单考单招的招生制度及体检制度是视障高等教育面临的制度障碍[[21]]; Bualar, Theeraphong(2017)认为,包容性教育政策的不一致制约了盲人高等教育的发展[[22]]。
2.中观层面
Schlessinger S L(2018)认为,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态度是融合教育的主要障碍[[23]];朱玉飞, 卢洁艺, 高昕等(2018)认为,视障学生的普通高校融入受到了物质环境与心理因素的影响,无障碍环境的设置、教师与学生的态度、帮扶机制的不完善都会限制视障学生的高校融入[[24]];彭婷(2010)认为,职前教师对自己有效指导残疾学生的能力缺乏自信[[25]];熊琪(2016)认为,实行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高校之间没有形成资源共享[[26]];马宇(2014)认为,残疾人的高等教育支持系统不完善,学校、家庭等的支持与关心不足[[27]];张经慧, 周学荣(2017)认为,普通大学生对残障学生存在刻板印象,主要表现于对其自信心、耐挫折感、运动能力等不了解且持消极评价[[28]];王蒙蒙, 张悦歆(2017)认为,高校物理无障碍环境有待提升[[29]];杜颖颖(2010)认为,高校对视障学生的支持服务总量较少,专业性不强,且学校之间存在不平衡[[30]]。
3.微观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