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社会学类 > 社会工作 > 正文

亲子关系对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影响的研究——基于贵州省施秉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21 16:23:07  

1.目的及意义
1.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受到城乡二元体制及其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体制的限制,大规模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独特的社会现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还在继续,而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人们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打工潮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而留守家庭的出现也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独特的现象,并且将会是长期存在的现象。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行为交往,亲子关系对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人格发展、行为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而家庭中父母的缺位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家庭教育缺失,亲子关系残缺或断裂,在成长过程中极其容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家庭因素是适应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亲子关系作为家庭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关系,其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本研究基于社会化的理论视角,探讨亲子沟通及家庭亲密度两种亲子维度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行为表现、情绪控制、生活信心、社会适应等的影响,进而全面、系统地探讨亲子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影响,以及就改善亲子关系的角度提出几点提升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建议。2.文献综述(1)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独特的社会现象,目前并无可借鉴的国外经验。林宏对福建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学习状况、行为表现进行调研表明,由于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身心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在性格特点、学习状况、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林宏,2003)。晨雨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身体素质、智力、非智力能力状况令人担忧,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间有于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晨雨,2005)。杨振杰认为留守儿童问题实际上是社会转型期的衍生难题。家庭、学校、社区、政府都是社会体系的组成单位,由于社会结构功能的缺失,造成了整个社会体系的失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各功能单位担负起各自的职责,以达到新的均衡。(杨振杰,2005)(2)关于亲子关系及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适应性影响的研究亲子关系“不对称说”。从心理意义和社会资源两方面来看,亲子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相互关系。儿童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往往需要长期的努力;父母指导和训练孩子,孩子遵从父母的训导,从而就很自然地形成了亲子关系中父母占有权威地位。从总体上看,亲子关系中父母占主导地位,子女处于服从地位,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亲子关系“双向因果沟通说”,不是父母的行为模式引起了儿童的某些行为,而是儿童的行为模式导致了特定的抚养方式,父母选择的管教方式更多地由孩子做了些什么决定,而不是由某种父母一贯使用的方式来决定,儿童也是亲子关系的一个积极方面。亲子关系“系统说”:亲子关系存在于家庭之中,而家庭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社会系统之中,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将形成不同的作用系统,研究亲子关系必须考虑由此形成的不同系统。(侯爱民,2000)西方关于父母教养行为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亲子关系及沟通在决定儿童社会行为和同伴关系上的作用(雷雳等,2001)。许多证据表明,父母教养行为及亲子交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儿童的社会性表现。一些问题青少年研究也表明,青少年之所以出现问题行为,是由于在幼年时期与父母没有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刘金明、孟四清,1997)。Rutter认为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起了示范和强化作用(翟静,2003)。西方学者斯特瓦特对有犯罪行为的人的研究表明,子女的攻击和犯罪行为与不良的亲子关系有关(修巧燕,2002)。赫林研究指出,不良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形成消极回避的行为,严重者子女会换孤独症(修巧燕,2002)。国内研究表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家庭因素,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父母管教子女态度不一致、亲密度差均能增加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翟静,2003)。我国学者郑希付等对初中生的调查研究发现,不良的亲子关系会使子女形成扭曲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子女往往通过许多方式回避家庭,如撒谎、敌对父母等(郑希付,1997)。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关于儿童的社会化已经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亲子关系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但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目前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缺乏实证研究,亲子关系状况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影响的相关研究也凤毛麟角。本研究基于社会化的理论视角,通过对贵州省施秉县某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其成长的亲子关系因素,探讨亲子沟通及家庭亲密度两种亲子维度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行为表现、情绪控制、生活信心、社会适应等的影响,进而全面、系统地探讨亲子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影响,以及就改善亲子关系的角度提出几点提升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建议。{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

(一)基本内容:本研究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的两种社会研究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先以文献法为本研究奠定基础,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获得广泛的事实基础,通过定量研究对留守儿童亲子关系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1、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适应性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本研究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2、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半结构化访谈提纲,深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对其生活环境进行深刻而真实的了解,着重探究留守家庭的亲子沟通特征,以及父母外出务工前后留守儿童的家庭亲密度的变化。

3、采用问卷调查,对贵州省施秉县农村留守儿童调查资料运用社会学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首先对留守家庭亲子沟通及家庭亲密度进行确定与测量,接着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状况进行描述,然后对亲子关系状况和留守儿童适应性的影响作相关分析。

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从社会学角度提出改善留守儿童家庭亲子关系状况的对策。

(二)目标:1、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亲子沟通特征与家庭亲密度。

2、了解不同亲子关系的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性行为上的差异及存在的问题。

3、分析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亲子沟通特征与家庭亲密度与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行为之间存在的联系,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来减少留守儿童不良社会适应性行为的发生,增加其亲社会行为的出现。

本研究主要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尝试就亲子关系状况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行为的影响作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旨在从理论上和实证上对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行为的家庭要素有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为亲子关系状况的改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期改善留守儿童家庭的亲子关系状况,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拟采用的技术方案及措施:本文以对贵州省施秉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情况调查的部分数据为基础,以统计分析方法为主,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辅之以文献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以求通过定性分析进一步论证文章主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