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残疾人心理干预研究—以武汉阳光家园为例文献综述
2020-04-21 16:31:34
1.研究目的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
的人。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普通人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残疾人更是如此。据中国残联工作室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超过 8300 万,其中,近 5000 万残疾人有康复需求,但目前能得到有效康复服务的仅占 10%左右。这里所说的康复需求,不仅是身体健康的恢复需求,更强调心理层面上的康复需求。然而,社会目前对这一群体的关注还不够。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生理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残疾人的心理健康,近而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因此其心理的异常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更甚于常人。本文阐述了残疾人的心理问题,从而更有效地为残疾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本文以武汉阳光家园残疾人为例,探讨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以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探究更加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来实现对残疾人心理的有效干预。
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目前我国在社会工作视角下对残疾人心理干预研究的论文还比较少,资料也比较少,在残疾人心理干预方面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分析和问卷调查,通过整理资料,提出意见来补充完善残疾人心理干预研究方面的空白。此外社会工作理论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工作研究等一系列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的理论体系。
实践意义: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较多,身体健康的恢复需求和心理层面上的康复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在这些残疾人背后,其家庭也承担着极大的经济负担和各方面压力。残疾人心理干预研究的方案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以链接各方面社会资源的方式,缓解乃至彻底解决残疾人的心理问题,缓解残疾人和其家庭的负担,减轻了极大的社会压力。在残疾人工作中运用专业方法,使受
助者发挥潜能最终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可避免那些对残疾人歧视、忽视、俯视和仰视的困窘以及上门服务遭拒绝的尴尬,充分体现了平等参与的基本思
想,特别适用于残疾人。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心理干预的手段包括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康复、心理危机干预等。目前美国在心理干预手段应用领域较为广泛,理论较多。国内关于心理干预研究方面的文章较少,从个案,小组工作方面谈及心理干预的文章只有几篇。国内在心理干预领域还有极大的空白需要补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