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格论中的残疾人形象论析毕业论文
2021-08-02 20:58:06
摘 要
《庄子》的理想人格一直是学者研究道家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但不容忽视的是《庄子》中也描写了许多“不完美”的残疾人形象,他们大致划分为三类:自我超越型、安于现状型、躲避灾祸型,这些形象对传达庄子的人格论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儒道两家的审美观,分析残疾人形象出现在《庄子》中的意义和特殊性,在道家思想发展过程中,魏晋时期的玄学闪耀着特殊的魅力,对庄子美学的世俗化做出了深远的贡献。此外,庄子对残疾人的看法与历史背景和他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有重要的联系。庄子的残疾人思想在历代学者的研究和讨论中不断传承,对中国人格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跨时代意义仍然值得当代人不断思考。
关键词:庄子;残疾人;人格论;审美观
Abstract
For scholars, Chuang Tzu's ideal personality has been an important way to explore the spirit of Taoism , but what can not be ignored is that the book also describes many images of the "not perfect", who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self transcendence , the status quo, avoiding disasters. These imag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conveying Chuang Tzu’s outlook on life. This paper mainly us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method, through comparing aesthetic views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nalyz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particularity of the disabled images appearing in Chuang Tzu.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metaphysics sparkle with special charm due to the deeper understanding for the secularization of Chuang Tzu's aesthetic realm. Of course, Chuang tzu's view of the disabled is strongly connected with hi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his unique philosophy on the world. In addition, Chuang-tzu's thought of the disabled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hinese people's view of life, and its cross-time significance is still worthy of contemporary thinking.
Key Words:Chuang Tzu;disabled;ideal personality;aesthetics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选题缘起 1
1.2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2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2
1.4.1研究对象 2
1.4.2研究内容 2
1.5研究方法 3
1.6创新点和不足 3
第2章 残疾人意象的类型 4
2.1 德充——自我超越 4
2.2 知命——安于现状 5
2.3 无用——躲避灾祸 5
第3章 关于残疾人思想的成因 7
3.1 混乱的东周战国 7
3.2 儒道两家的美丑论对比 7
3.3 同是非、齐生死 8
第4章 庄子残疾人形象的影响及意义 10
4.1 对中国人格论的影响 10
4.2 对当代人的启示 10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附录A: 16
《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 16
《无求备斋庄子集成续编》 18
附录B: 21
第1章 绪论
1.1选题缘起
人类进化过程中,健美强大是永恒的追求目标。然而有些人因为先天性生理障碍或者后天因素,肢体不幸残缺。即使人们的审美观不断变化,残疾人始终摆脱不了受歧视的阴影。在文学作品中,残疾人的形象也很常见,有些是英雄伟人,有些则是营营之辈。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及哲学作品《庄子》中就描写了不少肢体残疾的人,他们的外貌丑陋,却拥有高尚的道德和乐观的态度,让当时许多人都自叹不如。
庄子生于东周战国时期,是当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他的散文集《庄子》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自然主义哲学,同时语言优美,一直被奉为经典文学著作。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庄子》有五十二篇,因为相隔久远,不少文章佚失,现存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从古自今,对《庄子》的研究源源不断,据台湾学者严灵峰所编的《无求备斋庄子集成》(见附录A),初编和续编已经多达数百部注本。
1.2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庄子的“逍遥”、“齐物”、“天道”等哲学思想长期以来都是学者研究的重点,相关的论文已是浩如烟海。随着庄子研究的深入,以及现代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不少学者尝试从人格论的角度分析庄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进而探寻人生价值和目标。
国外最早对人格进行分析的学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和雷蒙德·卡特尔,他们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认为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特质(trait),它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1]。他们将人性的内容概括为十大类:行为关系、形体特征、情感态度、精神气质、认知能力、目的计划、历史经验、未来理想、多面多维和多变多态,各个类别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划分,因此又加上彼此间的过渡类别,有十八大类[2]。
研究庄子的人格论并不是为了弄懂庄子是怎样的人,而是弄懂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史书的记载难免有所偏颇,对《庄子》文本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庄子人格论的研究比较少,较早期有《论庄子人格心理对他的文学创作的影响——lt;庄子人格论gt;之三》(陈青松,1995年1月,娄底师专学报),《超越外物 超越生命——庄子狂狷人格论》(郑广智、魏崇新,1996年8月,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和《庄子理想人格论》(朱湘湛、张春,1998年5月,攀枝花大学学报),近几年的有《庄子人生哲学的理想人格论》(姜智,2011年5月,《理论界》)和《庄子的圣人人格论》(宋辉、宋晓璐、王林,2013年10月,蚌埠学院学报),但是关于庄子理想人格的论述更多(见附录B)。这些文章的关注点在于庄子文本中所描写的“真人”、“至人”、“神人”、“圣人”等人格分别意味着怎样的理想境界。
海外学者刘若愚,趋向于以现象学文学批评的观点指出庄子思想与现象学的根本哲学的相似之点。他的主要观点体现在1975年出版的《中国文学理论》中,即:“庄子‘道’本身的概念,与海德格所阐明的现象学、存在主义的‘存在’概念是可以并比的”[5]。除海德格尔外,海外的学者经常将庄子与其他西方哲学家进行比较,例如卢梭、克尔凯郭尔等,通过这些文本的比较,海外学者不仅提出了东西方哲学的异同点,还为当代自然哲学找到了新的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