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论大学生的信仰危机问题及其解决

 2023-07-05 10:04:41  

论文总字数:8597字

摘 要

当前,大学生的信仰危机表现为信仰的多元化、多变性、非理性化、非科学化、世俗化等,导致大学生信仰危机存在的原因有主观、客观两方面,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多元化、社会现实与信仰的脱节、西方价值思想的渗透是其重要的致因。解决危机的要务在于:加强信仰引导,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注意体验式情感教育等。

关键词:信仰;信仰危机;认知方式

On the Problems of the Faith Crisis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u Wen zhang

(School of Marxism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llege of the belief crisis of diversification, variability, non-scientific,

rational, etc, cause students secularization the reas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belief crisis i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pect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utilitarian, diversified, and the social reality and the separation of western values, beliefs infiltration of thinking is an important cause .To solve the crisis is to strengthen faith guided priority, and improve students" theory attainment experience emotions, pay attention to education and so on.

Keywords: Beliefs;Crisis of faith; Cognitive style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在给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思想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对大学生而言,信仰多元化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等现实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它在客观上使许多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困惑,甚至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出现危机。因此,研讨分析大学生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一、信仰及信仰危机

信仰,是主体源于实际生活实践而对某种对象(理论、价值或人格化的神灵等)的极度信服,并视之为具有终极价值以作自己精神寄托的强烈情感和思想倾向。这一概念有两层内涵,一是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看,信仰是人们对自认为具有最高价值的理论、学说或主义、人格化的神灵的极端信服崇拜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对真、善和自由幸福境界的无限向往和不懈追求。二是从根源上看,“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能够按照自身的意识进行活动,去改造自然界和周围的社会关系,创造一个自为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给人以精神寄托与依靠的的信仰对于人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1]

信仰有两个重要特征。其一持久性。即一旦确立,即具有较强的恒久性;其二,对人影响的深刻性。它往往作为范式而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做事的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信仰非常重要。

“信仰危机是指人们对原有良好而稳固的信仰,经过一定的困惑和忧患而产生怀疑和动摇,直至全面崩溃以及没有信仰的一种精神意识状态。其主要表现有:信仰动摇、信仰怀疑、信仰崩溃、信仰错误以及无信仰等。” [2]对大学生而言,处于信仰危机状态的大学生很容易导致心理饥渴及心理失衡,形成精神上的无助,行为上感到无所适从,对社会既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怀疑、否定,并发生存在意义危机,缺少生活的安全感和稳定感,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等违背常规的现象。因此,必须正确分析大学生信仰危机的致因,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二、大学生信仰危机表现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正处在从崇拜泛化向信仰选择过度,由低层次的非理想信仰向高层次的理性信仰发展这样一个阶段。一般而言,人们需要信仰首先不是出于理智思考,而是出于生命的渴望,在此基础上通过习俗、礼仪和社会心理文化的熏陶而获得信仰。同时,人们的信仰往往又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的。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不可否认,在大学生中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它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 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各种新观念、各种思潮的涌入以及新事物不断出现,加上思维方面的不成熟,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客观上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状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崇物的多元化上。在大学校园里,各种理论都可能占有一席之地,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一定市场;科学、真理也是许多人信奉的真理;但不可否认的是,自由主义、金钱主义等也是一些人的最爱。

2. 多变性。由于一些学生的信仰崇拜往往系出于功利或从众心理,因此,能够理解或一知半解或不能理解的观念、思想往往都可能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其结果是在校园内出现了对崇拜物走马灯式的迁移现象。

3. 非理想化。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社会中客观上存在着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无疑是很正常的。但是,一部分学生对此不能加以理性的思考。他们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如当我们的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挫折时,他们便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灵了;当我们打开国门,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时,他们又认为资本主义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

4. 非科学化。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渐渐渗透到了大学校园,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同学不能适应这种激烈的竞争机制,于是他们自卑、失望,并转而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于是沉浸在星相、占卜之中。更有甚者相信邪教,沉迷其中,荒废学业,这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5. 世俗化。过去我们信仰教育存在着悬空化现象,客观上导致了部分学生厌恶信仰教育,只重视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他们不谈理想,不要信仰,更谈不上为信仰而献身;他们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他们有难不帮,见死不救,把见义勇为视为傻子。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刺激下,世俗化心态使部分学生变得自私,他们崇尚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少有为国家贡献的伟大理想。这种世俗化倾向已经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3]

三、大学生信仰危机产生的致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信仰危机发生的因素是多种而复杂的,笔者想从主观自身和外在客观两方面进行剖析,以期较为全面而客观的找出大学生信仰危机发生的致因。

(一)主观因素

1.强效动力信仰不明确,终极信仰(红色主义)缺失。崇拜是信仰的心理基础,可以说信仰的任何心理过程都是在崇拜的牵引下进行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崇拜表现出一定的自我中心性。这大概与西方思潮“来袭”有密切关系。“如果我崇拜了谁,我就不是我了,我就成了谁的奴隶。”“我崇拜我自己!”有些同学往往以怀疑一切,唯我独尊又否定自我的心态来审视一切。还有一些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潮面前表现出迷惘的一面,无从选择。有的同学感到“现在我根本说不清我自己信仰什么”。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信仰缺失将导致目标不明确,奋斗的动力将大打折扣;同时终极信仰缺失将产生心理问题,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一系列大学生自杀事件,究其原因,心中信仰的缺失可能是重要因素之一。

2.信仰选择取向的杂多性。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心态不仅仅表现为各种思想、观念的平行排列,更多的是传统的、转型的、西方的各种古往今来的思想的叠加。如我国传统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五四”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和西方的宗教、科学、人权思想的浸透等等。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在不断的变化和更新状态,这一变化的重要方面反映在崇拜物的多元性上。在大学校园里,共产主义、自由主义、存在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都有市场,马列著作、黑格尔、弗洛伊德、老庄哲学等各种理论都可在大学生思想园地占有一席之地,政治家、科学家、球星、影星、歌星等,只要是名人都可能成为他们的崇拜对象。

3.价值取向的短视功利性。大学生价值观的短视功利性直接影响信仰心态,表现为信仰心态的“漂浮性”。价值取向的短视功利集中体现在他们价值观的“利己”性上。社会转型时期,容易出现个人与社会正常关系被扭曲的现象,以个人否定社会成为这种扭曲的一个典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将导致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盛行,进而使大学生的信仰出现“漂浮性”。

4.面对未来的困惑性。由于大学生自身好奇、乐于实践的特点,因此他们往往成为探索科学的主力军。然而,人类的科学知识和成果的有限性,却容易使大学生陷入“已知越多,未知越多”的怪圈,以至于对科学开始怀疑,已有的科学精神开始动摇,转而追求一种对未来的虚无的解释状态。于是,宿命论和宗教暧昧现象在大学生校园便开始浮现。

  1. 客观因素

1.社会转型时期信仰教育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客观上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体系,当新的科学的价值判断尺度还未完全确立或被赋予应有的权威之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取向极易冲击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同时,信仰教育的淡化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信仰产生消极影响,使其对传统信仰产生质疑、疏离、困惑,甚至干脆信仰宗教。

2.社会分配不公和当前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的影响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由于经济转轨过程中法律的不完善,制度的不健全,加上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别以及部分行业和部门的垄断等原因,在我国出现了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日益拉大、贫富分化的现象。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不是由于垄断生产资料的少数人的剥削和压迫造成的,而是由于市场经济按效率分配的不同,造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经济增长效率不同。另外,从经济学上来讲,收入差距过大是经济起飞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贫富悬殊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我国传统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价值观念是严重背离的。当前人们尤其深恶痛绝的是少数人通过以权谋私、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非法手段获得灰色收入与黑色收入。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目前是基尼系数最高的国家。这种状况不仅会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更会影响民众的政治信仰,尤其影响身心发育尚不健全的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3.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意识形态全球化形式的冲击。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下,西方文化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它们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它们借助互联网的巨大力量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多元化价值观的渗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减弱了它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人文价值理性的迷失和工具性的张扬也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迷乱和信仰的危机。虽然理想一度是人类文明发展引以为豪的精神支柱,但是唯科学主义用量化的、计算理想的方法来评判一切,人变成了片面、单向度的人,变成了按市场潮流和人为制造的制度随波逐流的人。当今的大学生从升学到就业都强烈感到技术对自身的否定力量,感觉自己被操纵在一个庞大的技术怪物的手中,真实的生活世界被异化了,这些影响与变化必然导致他们的精神家园的失落和人性的沉沦。其最明显的体现在于,目前部分大学生用“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态度来对待一切,功利心甚重。

4.学校教育弊端的影响

现在,各高校虽在积极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探索对学生加强信仰教育的新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容否认的是尚存在一些教育弊端:首先表现为内容陈旧、脱离现实,对学生非常关心而困惑的“热点”、“疑点”、“难点”等避而不谈或谈之甚少,出现了信仰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相分离、与受教育者的自我实践相分离的现象,以及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分离,与社会、家庭影响相分离的现象。这些分离说明现实的学校教育已与快速变迁的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其次是重视道德原则规范的传授,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忽视学生择善能力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养成,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学校德育的实效,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

四、当代大学生信仰建设的对策浅析

对于大学生信仰的重建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须持之以恒的艰巨任务。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出现不同的信仰危机,我们只有建立一套有效的信仰教育机制,且不断地修缮和完善,唯如此才能保持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地位,树立科学而正确的社会理念和信仰,以引导我们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建设,笔者认为应着重从如下方面入手。

1.提高理论素养

当代大学生看问题往往容易以偏概全,体现在人生的意义理解方面,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透彻。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认真分析中国大学生现有信仰体系的特点及社会影响因素,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信仰教育,走出现在信仰教育的困境。关注大学生的信仰就是建设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漫长而温柔的呵护过程”。[4]其次,要加强国情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他们的成因,帮助大学生巩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信仰。另外,也可以通过国内外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帮助他们分清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抵御各种思潮的冲击。

2.加强信仰引导

现阶段我国信仰教育的弱势主要表现为教育仅停留在形成学生的认知成分为主的层面,其实,对于信仰这一心理现象而言,情感成分比认知成分更能持久起作用。因此,信仰“教育”既要通过细微的心理因素去分析把握,又要通过信仰引导去引导。信仰引导就是以信仰的情感成分生成为中心,使被引导者产生对这种信仰的情感共鸣,从而对其保持高度的相信和尊重,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注意改进信仰引导方法,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如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辩论等;还可以将一些消极信仰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的事件进行对比评论,使大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消极信仰的危害。总之,进行信仰引导绝不能以灌输教育为主,否则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会让我们事倍功半。

3.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正确而有力的舆论宣传能够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信心与自觉,对于强化大学生的信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舆论宣传要不间断,要持之以恒。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每逢建党建军多少周年时,各个电视台都会放一些爱国教育片,但是持续几天就间断了,让人不免感到形式而已,收到的效果甚微。在现实中,我们现实社会的很多部门都存在着做事“一股风”、“一阵子”,没有做到持之以恒。在信仰教育中,我们应该利用一切社会主义传媒的传播和宣传优势,来回击和批判污蔑社会主义制度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及诋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种种谬论。同时,抓住一切可以激起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事件对其进行教育。例如:钓鱼岛主权问题以及南沙群岛争端事件等,将这些事件通过媒体传递给大学生,让他们了解事情的真相,这将能很好地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巩固已有的信仰。

4.改进大学生的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是一个人思想观点、思维方式、是非标准和基本信念的集中体现。在现实社会中,由于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个人阅历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别,导致人们的认知方式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正如张玲在其《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一书中所言:“我们的所知决定我们的所感,我们的所感决定我们的所行。”[5]为什么有的大学生有目标、有动力、奋发向前,而有的却整天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呢?究其原因,主要是认知方式的不同。当前,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有很多有待改善的方面。

首先,我们要正面向大学生进行有关知识的介绍和普及,让他们了解认知方式的作用及其心理过程的规律,使其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使自己的认知方式逐渐走向成熟,学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来看待周围事物。虽然社会转型时期会充斥着文化的冲突,各种外国思潮和价值观念会对我们的传统价值观产生冲击和影响,但是,如果大学生都能立足于自己,用一颗积极、辩证的心态去看待,我想我们会最终找到并坚定自己的正确信仰。

其次,对于个别学生要给予心理咨询和辅导,完善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仅靠知识的普及的是不够的,往往有认知偏差的大学生自己本身并不知道自己存在认知方面的问题,意识不到自己看问题的方式存在漏洞。这个时候就要通过个人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来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5.主义信仰教育的系统性

信仰教育是系统工程,只有注重其系统性特征,从全方位多角度入手,才能有所成效。当前,高校应教育大学生认清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和发展的大趋势,认清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以及现实与理想等关系。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社会与高校的密切配合。高校和全社会都要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极大的工作热情去加强和推动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大学生信仰教育,切实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切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他们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信念和信心,为他们政治上的成熟和全面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6.注重情感体验

信仰的情感成分在信仰的生成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在进行信仰引导时,实践和体验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美国发展心理学家詹姆斯·尤尼斯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用八年时间探讨学生在道德活动中培养社会期望的良好品德的过程和机制问题,提出了青年道德实践活动理论。他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不是特别的东西,而是“对社会事业的关系与参与”。大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和探索新生事物,但他们大多是从校门进校门,从书本进书本,涉世不深,阅历不广,对国情民意了解不够,缺乏社会经验。因此,通过社会实践,不但能使他们把自己看作是历史传统的参与者,而且在这些活动中他们还可形成积极、健康的主体性,能够在实践中耳闻目睹广大人民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真情实景,这样既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清形势,比较客观地对待一些社会问题,还能增进对人民的感情,亲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王庆. 社会信仰危机及其内在根源浅析[J].江西:老区建设, 2011(10).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597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