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影响
2023-07-10 07:58:06
论文总字数:9605字
摘 要
宗教信仰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等所构筑的思想信念体系,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认识状态和文明景象。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的。应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科学的积极引导、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认知能力等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扬弃民族宗教文化、秉承科学理性信仰,从而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关键词:宗教信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影响
Religious belief for ethnic minorities students is analysed the ideological influence
Zhao Haodan
(College of Marxism,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Huai’an,Jiangsu,223300)
Abstract:Religious belief is a personal outlook on the world, life, values, ethics, and so on. It is a kind of knowledg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scene of metaphysics. Religious belief exerts a subtle influence on the ideology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students, which has positive aspects and negative aspects. Should be by strengthening the positive guidance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cience,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ve ability to help minority students sublation of ethnic and religious culture, adhering to the scientific rational belief, so as to set up the correct view of religion.
Keywords: religious belie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dealogical influence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种文化并存的国家。大部分的民族都有着本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字和特有的民族文化,而且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信仰。在资本力扩张的社会环境下,许多少数民族学生走出了大山,进入了大学校园。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也是少数民族未来的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栋梁。在我国信仰的三大宗教中,少数民族的信仰状况较为广泛,其中也包含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群体。由于受多元文化并存特性的影响,宗教信仰会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了解、剖析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奉现状,旨在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生观中建立正确的宗教观和人生观。
- 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重要国情之一。每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又各不相同,这就是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统一。在我国56个民族中,许多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偏僻的边陲地区。在西部地区分部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小聚居和大杂居,中东部地区也居住着部分少数民族,但没有西部地区分部那么明显。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多样性占到总少数民族的一半以上。多元的民族文化聚集在西部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民族特性。在西南和西北就分布着不同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民族宗教信仰也完全不同。使得民族宗教信仰在西部地区又产生了二级分化,在宗教信仰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西南、西北片区民族宗教信仰尤为突出。
(一)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我国西南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52个居住在西南片区。西南民族地区是一个多元文化交织,多种宗教并存和民族宗教氛围比较浓厚的地区。不只存在着国外传入的南传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还有土生土长最具有民族原始宗教色彩的本土宗教——纳西族东巴教、彝族毕摩教、白族本主教等。这些宗教会无意识的在环境中和心理背景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
西南地区的高校虽都在城市,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宗教氛围。必然对学校、学生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影响。且学生生活环境中的宗教信仰以及迷信活动等一系列的宗教形式活动,都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间接的思想影响。在西南高校的学生生源中,学生大都来自源各个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的比例较高。在民族地区长大的大学生会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宗教信仰传统的影响。比如,会受到家庭、亲戚朋友等成长环境的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不断促使宗教文化活动的渗透,产生内隐学习,甚至产生群体极化。在庸俗化了的发展模式中,大学生的思想都会受到影响。因此西南地区的大学生信教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在西南地区,其中无信仰的大学生占29.7%[1],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占70.3%[2]。而中东地区相对占的比例会小一些,比如温州高校信教学生的比例为17%[3],北京市大学生中明确有信教的占13.4%[4],上海市大学生中因各种原因信教的合计为11.8%[5],浙江高校大学生信教比是19%[6]。由此,可以看出民族宗教信仰在西南地区大学生生活中的地位。
(二)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列强“对于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一个方面也不放松,这就是他们的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办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就是这个文化侵略政策的实施。其目的,在于造就服从于他们的知识干部和愚弄广大的中国人民。”[7]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宗教渗透和反渗透是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尤其在边陲少数民族地区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不可漠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西北是我国面向东欧开放的主要地区。但由于西北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民族众多的同时也导致了民族宗教问题非常的繁复杂乱。所以西北边境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成了各方抢夺的对象。
西北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世居着独有的一些民族且这些民族都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就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状况来看,大部分信教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和全民信教的宗教文化氛围的大环境影响。比如,东乡族、藏族、回族等全民信教民族。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则通过科学的唯物主义学习和加上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一部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转变了全民信教的特性。他们对宗教持有半信半疑的态度,甚至达到不信仰。虽在日常生活中鲜见一些穿着民族服装、履行日常宗教仪式的学生。但总体而言,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影响还是比较小。在西北地区,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教受家庭、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表现出了主体的被动性与传承性的特点。只要进行科学的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也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教育,形成自己的唯物世界观。虽在主流意识里存在着宗教信仰成分,但在主体的意识形态里已经不太明显了。
二、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影响
宗教是在我们人类发展过程中构成的一种非凡的历史文化社会景象,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着深刻的广泛影响。宗教因其独特的复杂性、民族性和群众性,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社会安定以及民族问题有着不可漠视的亲密联系。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民族里面相对比较优秀的人才;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批判和创新最活跃的力量;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将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多元文化“宗教升温”的背景下,宗教信仰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思想作用;在社会政治、经济化和日常生活中,宗教的渗透和反渗透都对其信用的群众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心理环境背景下,我们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会不自觉地受到宗教的浸染;使他们在思想上反映出了被动性、非自觉性及片面性的思想行动行为。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许多地区尤其是边陲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以来都是深受宗教文化的浸染。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等各层面上宗教都进行了渗透和反渗透,这就引起了宗教的热潮且宗教文化趋于尘世,这对大学生的作用比较深远。在民族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宗教的生活化和习俗化使得在这一背景下生活着的各民族,深受着不同程度上的思想影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网络信息的发达,他们汲取讯息的道路在拓宽,从而收纳的讯息量也在增加。虽然在他们的知识领域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但不具备科学的方法论。所以他们容易遭到各方影响。
2.家庭、民族原因
宗教存在着必然的民族性。在全民信教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宗教信仰中的意识形态,更容易受到来自源家庭和本民族的思想影响。在平时的生活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会自己或跟随家人去一些宗教场所参加一些宗教活动。在参加这些活动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在思想概念中产生宗教观念和宗教感情。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和有着宗教信仰背景的家庭中,在生活中会容易遭到该宗教的思维影响和存在着传承该宗教的思想影响,如伊斯兰教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因素,在主观意识形态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着自身方面的因素。在主观中认知程度、精神状态、心理需求和生活情况等各方面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的主要因素。随着家庭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求知欲望等各方面也表现得更强烈,思想观念也容易呈现出多元化。
3.宗教自身原因
就宗教自身来看,宗教具备很强的历史传承性。它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活等方面会对少数民族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在宗教世俗化中会存在着一部分道德标准与世俗的伦理要求是相通的,使得部分学生相信宗教所具有的独特积极意义。同时,在各类经典的神学宗教典籍里,它们自身具备较强的文学性和哲理性;部分学生会被这些宗教道德和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从而会招致他们从好奇和感兴趣转向信奉宗教。
(二)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影响
1.积极影响
首先,宗教具备很强的历史继承性,也是某种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成分。宗教对个各民族的心理、民俗文化和生活模式都有不同程度上的积极影响。在这样浓烈宗教文化的民族家庭氛围中,少数民族大学生难免会遭到家庭环境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艰深影响。在三大宗教里咱们熟知一些严厉的诫律标准,如佛教的“五戒”和“十善”,伊斯兰教的孝顺父母、乐于施舍和救孤贫助等等;还有一些民族的本土宗教,感恩自然、归于自然的心灵寄托。在这种独特的氛围中熏陶,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会潜移默化的产生内隐学习,从而达到一种对宗教的文化自觉。在这种积极宗教信仰意识里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会在这些所谓的诫律中来控制或节制宗教的一些日常行为规范和思想思维。比如,他们会深信一些诫律在克制邪恶势力、稳固社会秩序和净化社会空气等等方面都会有宗教信仰其独特的积极意义。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各种经典的神学宗教书籍,它不只是一部经学典籍还是一部较好的历史典籍。许多神学宗教书籍具备较强的文学性和哲理性,因为宗教道德和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不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会受其吸引,由好奇、兴趣进而转向了宗教信仰。从而在某种特定的意义上,促进了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对文学、哲学等方面的兴趣和内隐学习。
其次,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容纳着思维和心理两个方面。在宗教信仰上宗教心理体现出的是一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在时空中,信仰者在某种情绪上会表现出对宗教的神秘感、敬畏感和依赖感、服从感。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宗教信仰不同于社会上的信教人士,他们在感性上对宗教修持和宗教体验都很少。在某种意义上宗教信仰对这部分大学生思想影响实际较小,因此他们在心理上对宗教信仰存在着必然的距离感、生疏感。随着资本力的扩张各民族发生着同化和异化,且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里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在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下,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将个人的宗教信仰定位在了理性信仰。虽在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主体意识中还存在宗教信仰成分,但在这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意识里已经明显淡化了许多宗教色彩。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疏导下,能把宗教和封建迷信相区分;也能够在知性的基础上理性的扬弃宗教信仰,把一些庸俗化了的宗教信仰掩埋在宗教历史进步的车轮中。他们在宗教信仰的心理背景下,能积极自动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民族观和宗教观。他们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也使本体的心灵得到了所谓的真正净化;并且能在知性的范围之中理性的使宗教信仰成为一种崇高的信仰。
2.消极影响
(1)可能会被一些庸俗化宗教所蒙蔽
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认识宗教信仰上还存在有模糊的认识,看不清一些宗教的本质,容易被一些形式主义的宗教表面现象所蒙蔽。思想思维难免会受庸俗宗教的影响,对宗教信仰就会产生片面性和盲目性,被动性和从众性。在社会环境复杂性和经济利益多样性的大背景下,宗教信仰会产生民族性和地域性。多元文化的全球化时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在思想文化范畴中会呈现出错综复杂和多元交织。而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体系还不够成熟,存在着信仰上的真空;宗教信仰的渗透和反渗透就有了可乘之机,使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成了腐朽思想和庸俗化宗教信仰的傀儡。从某种意义上有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2)可能产生心理上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
民族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容易遭到思想上的不良影响。对宗教信仰上不能自主判断,存在着被动性。因而,在了解和感触宗教经典、宗教文化和宗教教义上只能停留在皮毛,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玄妙。外环境的作用,会使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对宗教认知的偏差,对其余民族的一些宗教信仰嗤之以鼻。在主观意识上存在着偏见,从而产生了心理上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在边缘地区,一些宗教极端分子会通过宗教信仰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载体,进行一些不作为的危害行为。在思想上进行一些隐性和显性的影响,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上出轨,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
- 如何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断优化教育模式创新
《中庸》里曾有一句名言,这样说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恩之、明辨之、笃行之。”由此可见,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的实质是一个文化教育、熏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体现一个有知识的人向有品德的人转换的关键所在。当今,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需要在教育学习中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必不可少的。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各方面的实际状况,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宗教问题在我国存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民族性和群众性;同时还要认识到宗教的国际性。运用不同的宗教知识教育模式,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的文章中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创造之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的森林。”[8]高校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的主场地。因此,高校在有效开展教育过程中应该从教育理念创新和教育方法创新;有机的结合传统民族宗教文化,在去粗取精的过程中要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学校要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思政”教育教师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传播。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生活化;加大授课面积,逐步减少大班化的授课模式,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是第一线,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也是联络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时常深入学生的班级和一些活动场合,及时聆听学生心声。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最先想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以便在第一时间里找到最好的处理方法;而不是寄托、依赖宗教或迷信度过难关。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创新,建立有效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和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从而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二)科学的积极引导,扬弃民族宗教文化
信仰源于现实生活,它是历史与现实积淀的产物。信仰教育是为了实现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发展这一目标。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信仰教育的肥沃土壤。在教育过程中不能与社会生活脱节,保证以民族优秀文化精髓来教育人;使民族文化和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一种耳濡目染的形式,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理念;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信仰观。诚如杜威所说一样,“教育即生活,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9]在高校传统信仰教育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的创新。根植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使教育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和贴近学生心灵深处。对传统宗教教育要进行辩证、客观地分析和了解,不能采用“天国”与“人间”的二元对立教育模式。使得宗教教育理论呈现出一种有根性,而不是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这样就会坚定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教育的积极态度和减少了对“大道理”的排斥心理。增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信仰。
(三)提高自身认知能力,秉承科学理性信仰
对于主体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来讲,要充分认识宗教信仰的内涵与价值。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辩证、客观地去分析和了解信仰观。对于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应持有扬弃的态度。不能盲目性的、片面性的去从众。辩证地去对待民族文化,对庸俗化了的民族文化应将其淹没在历史进步的车轮中。对于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应积极主动地发扬。正如康德所说:“唯有那些能够作为最终目的的东西才是文化。”在思想方面,要转变固化了的陈旧思想观念,解放一些庸俗化的宗教信仰思想;树立科学的宗教信仰意识。不定期的和教师进行思想与灵魂的交流,在心与心交流过程中学会解放思想观念;用辩证的、客观的态度和形而上学的维度来看待信仰观。马克思曾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物质生产率创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同他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他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10]思想是走在行动之前,决定着个体的意识形态。因此,思想是决定着一切主体思维模式的至关、至重的因素。在正确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上,对信仰要秉承科学的、理性的去信仰“悬空化”和“世俗化”的宗教。多组织、参加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不断的提升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积极优化宗教信仰,将一些理性的、科学的信仰与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哲学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优化了的信仰真正展示在生活与理想,当下与未来,民族文化与他族文化中。这样才能使自己达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知与真懂,真爱与真用;并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其内化为自己心中的核心价值标准。同时,通过不断的科学学习坚定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
结 语
总之,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教育的本质,要注重教育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今天,我们要不断加强、贯彻和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和教育资源的分配要加强。胡锦涛同志曾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11]因此,我们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最理想化和人性化的帮助;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树立坚定的科学信仰,让他们正确的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社会发展的同时要统筹好民族和民族问题;在民族同化和民族异化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民族性。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应持扬弃态度,去粗取精;尤其对一些优秀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要加以重视和保护。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丰富和提升大学们精神世界。内化信仰教育资源的民族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机统一。使得教育课堂生活化,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深化信仰教育,促进社会现实和生活世界同步进行。早在上世纪,周恩来总理就告诫我们:“我们的教育是民族的,要有民族的形式......具有民族形式的教育,才易于被人民所接受,为人民所热爱。如果不注意民族的特点和形式,就行不通。”[12]
参考文献
[1][2]艾兵有,伍家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60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