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基础教育异化的原因及克服路径探析

 2023-07-25 12:03:46  

论文总字数:8680字

摘 要

教育本身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中,却存在着种种违背教育本身目的的异化现象,表现为基础教育的功利性、片面性和不平等性。造成基础教育异化的原因有:教育管理行政化、市场经济作用、社会价值观扭曲和科举文化根深蒂固。要转变基础教育异化,我们可以从教育管理去行政化、改革不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这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基础教育;异化;教育

The study on the reasons and transition paths of basic education alienation

Li Lei-lin

(School of Marxism,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Education itself is intended to cultivate virtue, wisdom, and other aspects of a comprehensiv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However, in our current basic education, there is alienation contrary to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tself manifested as utilitarian, one-sidedness, inequality of basic education. Causes of alien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are: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he role of the market economy, social values and deeply rooted distorted imperial culture. To change the alien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we can go from the administration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reform the irrational educational evaluation mechanism,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ers in these aspects.

Key Words:basic education;alienation;education

“基础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是对国民实施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也是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的教育。”[1]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为各类人才的发展进步打下重要基础。国家和社会要发展和进步,劳动者素质是关键。为了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自主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发展好基础教育。然而,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出现了种种异化现象,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身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而且对我国的深化教育改革进程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而阻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如何转变当前的基础教育异化,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学界对教育异化现象的研究也不少,但是很多都笼统地谈教育,把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混为一谈。因此,本文选取教育中的基础教育,着重研究中小学教育异化现象和克服异化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基础教育异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基础教育异化的内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被资本家所掠夺、无产阶级处于贫困地位这一经济事实出发,分析劳动异化问题,发现异化劳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劳动者的劳动与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第二是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第三是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第四是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由于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导致劳动者的劳动违背了劳动的本质,劳动产品不再属于生产出劳动产品的劳动者,劳动不再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者因为劳动而感到痛苦,劳动成了一种谋生手段,劳动者受资本家剥削严重。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来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一种异化了的教育。

教育作为伴随着人类文明而产生的一项社会活动,它和任何一种人类活动一样,有着它自身的目的。我国当代的教育目的,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教育方针是目前通行的教育目的最规范的表述。[2]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中,却存在着种种违背教育本身目的的现象,有学者指出:“我国的基础教育当中存在的无视学生尊严、束缚学生个性、压抑学生才能等不人道的,甚至是反教育的现象并不鲜见。教师所关心的只是知识的传递,以保证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却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3]当前的基础教育不仅没有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融入教育教学中,而且使学生成了知识的“奴隶”,严重伤害学生的身心。因此,基础教育异化就是指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使基础教育违背了教育本身的目的。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教育是为了文凭和就业。对于老师来说,教育成了谋生手段。对于官员来说,教育成了他们的功绩目标。

(二)基础教育异化的主要特征

1.功利性

功利性是基础教育异化的最重要的特征。第一,基础教育的功利性表现在教育思想上。尽管国家早就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是贯彻不了这一思想理念。比如,佛山市教育局出于淡化升学率排名的考虑,严禁各高中悬挂录取捷报横幅,但是在老师的朋友圈上,依然把升学率作为学校宣传的主打。另外,据一些老师透露,学校所属的区教育局确实给学校下达了升学指标。[4]因此,我们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升学率。而要使“素质教育”思想真正融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基础教育的功利性表现在课程设置上。为了提高升学率,很多学校把考试科目排得满满的,尽可能地压缩甚至取消非考试科目。有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成绩,给孩子安排课外辅导班,把孩子的周末时间也占得满满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没有娱乐活动,而且原本属于他们的体育课也没了,失去了锻炼身体的绝好机会,身体素质越来越差。

第三,基础教育的功利性表现在教学方式上。应试教育是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争取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要考的东西掌握得极其熟练。课堂教学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教学生熟记知识和解题,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老师成了“教书机器”,拼命地灌输学生知识,学生淹没在了知识的海洋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真的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中国的学生经常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冠军,但是中国却从来没有产生过本土的菲尔兹奖获得者,这是因为中国学生从小经受训练,应试和解题的能力很强,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却很差。另外,很多学生学习奥数是为了获奖加分,对数学缺少真正的兴趣,让他们对数学进行更深层的研究,未免有点强人所难了。

2.片面性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教育评价机制的片面性造成了学生发展的片面性。所谓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行为及其结果进行价值评判的过程。我国主要是通过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试卷来选拔人才,把对学生的学业、能力、品质等各方面的考察都通过这张标准试卷来实现,而且学生只有唯一的一次机会,中考和高考都是一考定终身。分数不仅成了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也是衡量学校和老师的教学业绩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下,学校和老师为了教学业绩,只好带领学生走向了片面的教育教学模式,一味地追求高分。因此,学生也走向了片面发展,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比如湖南一神童16岁就读了研究生,但是离开母亲,生活完全无法自理,最终被劝退。[5]中国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教育评价机制片面化,选拔人才只考查书本知识,忽略对学生其他能力的考查,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

3.不平等性

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有很多不平等的现象。第一,各地区的学校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重点中学或者示范性中学通常比普通中学拥有更优越的教育教学资源,学生的整体发展也要好于普通中学的学生。这种区分很容易造成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跟学生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第二,为了完成上级部门的升学指标,很多学校出现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重点班”的学生享有最好的教学资源,学校和老师格外关心他们,而“非重点班”的学生就没有这种待遇了,有些班级整体较差的,待遇自然就更差了。近日网络爆出江西永福县一乡镇中心小学给差生分配最差的教室和代课老师,家长称其为“学渣班”。据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这个班旷课、打架、早恋等问题一大堆,更有学生在教室后面炒菜,简直闻所未闻。[6]因此,如果学校一味地进行“重点”和“非重点”的分班,进行区别对待,只能是弊大于利,不仅会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而且会使学生出现分化,优等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下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差生因为被区别对待而意志消沉,甚至会走向歧途。

二、基础教育异化的原因

(一)教育管理行政化

所谓教育管理行政化,是指教育被纳入行政体制内,行政主导教育。政府跟学校之间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政府可以对学校发号施令。

第一,由于教育有其本身的活动规律,而教育局中又很少有一线教师流入,导致教育局对学校的领导经常是外行领导内行,不仅出现过很多失误,而且很容易造成学校老师放弃自身的教育信念,成为行政工具,仅仅把教育当做一种谋生手段,自然不能一心一意为学生谋福利。

第二,教育管理行政化造成了基础教育的不平等性。政府划分中小学的行政级别,重点中学往往比普通中学高半个级别,比如启东中学是副处级,南京外国语学校则是正处级,级别更高的学校自然拥有更好的师资力量,导致了不平等的基础教育资源分配。

第三,教育管理行政化会造成教育目标数字化和政绩化。很多地方官员将其所辖区学校的中高考成绩视为政绩目标。比如陕西省榆林县常委会竟然因为县高考成绩滑坡而向县民道歉。[7]佛山市一高中老师更是直接跟记者透露学校所属区教育局确实给学校下达了升学指标。[8]一般,各地区政府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学校再分配给班级。政府给学校的拨款,学校能否评上示范性中学,甚至老师的工资、奖金数目都跟升学指标的完成与否有关,导致学校和老师只能围着考试转,一切为了考试,应试教育大行其道。

(二)市场经济作用

经济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对教育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基础教育中的一些异化现象就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而出现的。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前是没有那些民办的课外辅导班和培训班的,但是现在几乎随处可见,比如很有名的新东方培训班。家长为了提高孩子学生成绩,拼命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导致学生没有几乎休闲娱乐的时间,每天的时间被学习占得满满的。另一方面,有些管理人员和老师把学校当成了盈利组织,唯利是图,胡乱收取各项费用,比如借读费和择校费,更有人从教材中拿回扣,这就使教育背离了其本质。

(三)社会价值观扭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种价值观纷至沓来,但是价值观的多元化反而导致人们缺失了真正的信仰。在市场经济的唯利是图下,我国社会的世俗价值观开始消解理想价值观,金钱和地位淹没了理想和信念。西方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对当今社会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比如我们在网络上搜索一下“拜金”这个关键词,相关的新闻事件有很多很多。我国学生承受那么重的升学压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整个社会对金钱和地位的过度追求,只有考得好,才能上名校,将来才能找到工资高又体面的工作。另外,教师这一职业群体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种扭曲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比如有些老师会强制学生补课并收取高额补课费,有些老师甚至暗示家长送礼,不送礼就不好好教孩子,完全丧失了师德。因此,社会价值观的扭曲造成了基础教育的异化。

(四)科举文化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文化其实给现代教育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遗产,比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孔子和董仲舒对德育的看重,把道德教育当做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我们如今提倡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就是把“德育”放在第一顺位的。另外还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等。但是,对当代教育影响最深刻的还是曾经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留下来的考试文化。科举制在当时也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统一了教学内容,给了下层人民从政的机会,是一种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另一方面,明清的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最终在清末被废除。但是,科举文化并没有消失,它通过学业成绩至上的方式进入了新式学校教育,导致应试教育延续至今。应试教育一切为了考试,导致学校只重视智育,严重忽略学生其他四育的发展,造成了学生发展的片面性。

三、基础教育异化的克服策略

(一)教育管理去行政化

教育去行政化,首先要改革外部领导关系。各级人大可以单独成立教育委员会,地方中小学校直接对人大教育委员会负责,教育局只要承担财政拨款、监督学校依法办学和组织重大考试等职责,以此减少教育局对学校过多的直接干预,就比如政绩化的教育目标。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成立教职工大会作为学校的决策机构,负责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邀请学生、家长和老师成立校务委员会,负责学校重大事项的评议,争取做到学校各项事务民主和科学,杜绝各种乱收费和“学渣班”等现象。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计划如果不是违背了相关法律法规,学校的管理层可以自主决定,由教职工大会通过即可。

第三要取消中小学的行政级别划分。对中小学进行行政级别划分只会导致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更加不平等,因此必须取消,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平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平等。

(二)改革不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

要克服基础教育异化,就要改革不合理的教育评价体制,使人才选拔机制更加合理。我们要摆脱教育评价机制的片面性,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和内容。

第一,“在人才的选拔方面采用全面衡量的方式,对知识的考核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再增加其他的考核内容。通过把知识、技能和其他的素质结合起来综合考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5]入学考试对于知识的考查可以占60%,剩下的40%可以考查学生的其他技能。同时,可以把学生的品格、情操、学习力、社会责任感等作为要素纳入入学资格考查范围。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必然会改变学校现有的教学内容,学校会设置丰富多彩的课程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奴隶”,让家长不再拼命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另外,可以实施每门科目一年多考制,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减轻学生、老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

第二,我们要对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的优势和劣势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我们要尽可能地选择学生的优势项目进行评价,避开学生的劣势领域,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专长。在现有的考试制度下,如果我们能扩大每个学生的优势科目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压缩弱势科目的比重,那么会有更多具有专长的学生走进更好的学校,他们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会有更好的研究和发展,国家也需要这样的人才。

第三,对学校和老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也应该用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来进行衡量。我们可以建立一套绿色质量评价标准,包括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学生身心健康指数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量和反馈,有利于政府从宏观层面把握教育质量的真实情况和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并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只有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才能使那些扭曲的价值观无所遁形,使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比如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地用道德楷模、中国好人这些典型来鼓励和引导人,同时也要适当地用一些反面典型来教育人,比如拜金女孩的例子,但是一定要以正面典型为主。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才能减少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力,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只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素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第一,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明确其职责,热爱教育事业。只有热爱教育才会积极投身教学活动中,才能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第二,教师要刻苦研究教学,丰富专业知识,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既有丰富理论又有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学校要加强师德建设,倡导良好的师德师风。学校可以评选出好的师德榜样,用好的榜样来教育人,也可以经常在校内办师德讲座,用生动的演说来感染人。只有当教师认清教育的本质,坚守职业道德,不被一时的利益所迷惑,才能成为学生的好榜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结语

基础教育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要在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消解基础教育中的种种异化现象,使基础教育能够真正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

参考文献

[1]陈建华. 基础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9:26.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680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